中國藥企的「羅氏併購基因泰克」時刻?一場豪賭與未來的權力遊戲
中國生物製藥的「野心」:教科書級別的收購?
最近,中國生物醫藥界發生了一件大事,簡直就像平地一聲雷,連海外都炸開了鍋!港股的醫藥龍頭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竟然宣布要砸下大約10億美元,把上海的生物科技公司禮新醫藥整個吞了下去。這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中國大型藥企(Big Pharma)對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的一次重大併購案,消息一出,彭博社、路透社、Fierce Biotech等等,一堆海外權威財經和醫藥媒體都盯上了。
說實話,這事兒放在以前,大家可能還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畢竟,在老外那邊,大型併購簡直就是跨國藥企(MNC)的家常便飯,市值蹭蹭往上漲,很多都是靠交易和合作堆起來的。但咱們國內的藥企,過去總覺得發展階段還沒到,在併購上的投入和魄力都差了那麼點意思。
但這次,中國生物製藥就像是給市場上了一堂課,用一個教科書式的收購告訴大家:中國Pharma的併購時代,真的要來了!市場一下子就躁動了起來,畢竟,誰不想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從海外經驗看中國藥企的升級之路:併購是王道?
要說這併購,在海外大藥廠那裡,那可是創造價值的核心手段之一。說到這,就不得不提羅氏,這家公司簡直就是個超級巨頭。他們當年併購了Biotech界的鼻祖基因泰克,直接加速了Pharma和Biotech合作生態的成熟。這事兒在行業內,簡直就是個傳奇。
現在,越來越多的MNC都開始認可這個邏輯了。默沙東的頂流K藥,就是靠併購得來的。而且,隨著K藥的專利懸崖越來越近,默沙東也在加速併購的節奏,前陣子剛宣布要花上百億美元併購Verona。要知道,過去5年裡,默沙東可是貢獻了3起百億美元級別的併購案。
就連一向側重自主研發的禮來,近年來也開始在併購市場上蠢蠢欲動。在減肥藥市場,他們已經接連出手併購下一代療法。而且,他們還在通過併購來補強其他領域,最近就有消息說,他們可能會以最高1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基因編輯公司Verve Therapeutics。
大藥廠的核心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臨床開發實力、製造能力和商業影響力」來創造價值。而併購,可以讓他們更快地在相應領域建立優勢。這個邏輯,對於中國Pharma來說,同樣適用。像中國生物製藥這樣的大Pharma,「臨床開發實力、製造能力和商業影響力」都是業界公認的頂流。而且,他們在過去幾年裡也做過一些併購。所以說,這次收購禮新醫藥,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戰略的延續。
只不過,因為發展階段的問題,中國藥企過去在併購上的力度和魄力,並沒有跟上MNC的節奏,所以,中國的Biotech公司,主要還是被MNC給併購了。
現在,中國生物製藥的強勢出擊,無疑是中國Pharma開始角逐併購市場的一個積極信號。這讓市場充滿了期待。雖然國內資本市場行情火熱,但Biotech賣身Pharma的產業分工趨勢並不會改變,未來會有更多優質的Biotech公司尋求進入Pharma體系。
在中國生物製藥的帶動下,肯定會有更多的中國Pharma加入併購的隊伍。屬於中國Pharma的併購大時代,已經拉開了大幕。
誰將成為中國醫藥界的「併購之王」?中生製藥的底氣與盤算
戰略眼光還是精打細算?解讀中生製藥的併購邏輯
中國醫藥界的新時代已經開啟,那麼,誰能成為這個時代的「併購之王」呢?我個人覺得,這次中國生物製藥的收購案,展現出來的「戰略眼光和定價能力」,的確是超出了市場的普遍認知,讓人不得不佩服。
什麼是戰略眼光?我的理解是,中國生物製藥是第一個真正看懂禮新醫藥價值的買家。他們和禮新醫藥早就眉來眼去,去年11月就參與了禮新醫藥的C輪融資,而且還是那一輪融資中唯一一家參與的製藥企業。換句話說,早在那個時候,中國生物製藥就已經盯上了禮新醫藥的價值。所以,這次的併購,看起來更像是之前「一見鍾情」的延續。
至於定價能力,這可不是市場上隨便撿漏,也不是趁火打劫壓價的生意,而是基於協同效應的結果。禮新醫藥的技術研發實力確實很強,BD能力也很出色,但畢竟只是一家Biotech公司。在國內創新藥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他們肯定也希望能找到一個強大的產業夥伴,加速管線的推進,這樣才能專注於研發和授權,抓住外部市場的機會。其實,這也不是禮新醫藥一家的想法,去年年底選擇賣身給BioNTech的普米斯也是一樣的。
被低估的價值:中生製藥的「羅氏」夢?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研發能力、效率,以及商業化能力,不僅僅是MNC的專屬,也是老牌藥企中國生物製藥的強項。在入股禮新醫藥之前,雙方就已經基於管線研發展開了合作。去年10月,他們的LM-108注射液聯合貝莫蘇拜單抗/派安普利單抗的IND就獲得了NMPA的批准。我相信,禮新醫藥對於中國生物製藥的實力,早就有所體會。
也正因為如此,這次併購才不會讓人覺得突兀,而是屬於「雙向奔赴」的結果,強強聯合,水到渠成。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中國生物製藥後續能夠推動更多的併購落地,並且繼續展現出獨特的戰略眼光和定價能力,那麼,它肯定能蛻變成為中國製藥產業的「併購之王」,像海外的MNC一樣,擁有「創新橋樑」的屬性,加速價值的落地,助力推動中國創新,造福全球患者。
而且,在成為中國醫藥「併購之王」的同時,公司本身也會變成一個高確定性的資產。畢竟,誰不喜歡一個能不斷創造價值,並且引領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呢?
安羅替尼之後:中生製藥的下一個爆款藥物在哪裡?押注禮新醫藥的豪賭
禮新醫藥:被阿斯利康和默沙東追捧的「香餑餑」?
事實上,隨著併購公告的宣布,市場已經開始對中國生物製藥的未來,充滿了新的期待。價值增厚,這簡直就是明牌!禮新醫藥屬於「研發+BD」雙線在線的優質企業,可以說是中國創新藥這次資產重估的驅動者之一。2023年,他們的GPRC5D ADC藥物,竟然在臨床前,就被阿斯利康以6億美元的總額給鎖定了!目前,這個藥物被阿斯利康視為血液腫瘤領域的核心資產之一,優先級非常高。2024年,禮新醫藥剛獲批1期臨床的管線PD-1/VEGF雙抗,又拿到了默沙東8.8億美元的首付款,總規模超過30億美元,再次震驚市場。
從ADC到雙抗,禮新醫藥簡直就是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的領頭羊,而且這還不是終點!他們目前公開的臨床管線還有20多條,未來兩三年有望持續通過臨床和BD兌現價值。如果現在讓禮新醫藥登陸港股市場,我估計,大概率會具備千億市值的潛力。現在,這部分價值肯定會體現在中國生物製藥的體系內。
CCR8單抗LM-108:下一個「神藥」還是曇花一現?
更大的看點,還是兩者強強聯手創造的更高價值——下一個安羅替尼持續浮出水面的「暗線」。安羅替尼是中生目前的王牌產品,已經獲批9個適應症,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國藥之光」。
在禮新醫藥的眾多管線中,CCR8單抗LM-108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視為消化道腫瘤領域的安羅替尼!作為全球研發進度第一的管線,LM-108在PD-(L)1耐藥這個藍海市場,展現出了極佳的潛力,已經連續兩年入選ASCO口頭報告,而且還是目前唯一獲得兩項突破性治療品種認定的CCR8在研藥物,戰鬥力爆表!
2期數據顯示,在CCR8高表達的二線胃癌患者中,mPFS竟然高達13.2個月,超過部分一線療法的1倍以上;在CCR8高表達的二線胰腺癌患者中,mPFS也高達6.9個月,是現有標準療法的2-3倍。考慮到CCR8靶點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80億美元,如果LM-108能夠順利突圍,那麼,它接棒成為下一個安羅替尼的路徑,無疑是非常清晰的。
管線大爆發:禮新醫藥的研發「黑科技」
除此之外,LM-302 (Claudin 18.2 ADC), LM-168 (CTLA4TME單抗), LM-364 (Nectin4TME ADC)也是潛力候選者。LM-302可是超級賽道的有力角逐者!Claudin18.2陽性消化道腫瘤市場空間廣闊,每年全球新發病人共計約100萬,對應100億美元的市場。LM-302是Claudin 18.2 ADC藥物潛在的First-in-Class,更有可能成為Claudin 18.2領域的Best-in-Class。它在胃癌、胰腺癌和膽道癌患者中,都觀察到了突出的臨床療效,而且對Claudin 18.2低表達和PD-L1低表達的患者也有臨床獲益,有望解決Claudin 18.2單抗藥物Z藥的痛點,從而具備更大的臨床潛力。
LM-168的潛力同樣不容小覷。CTLA-4作為被驗證過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潛力毋庸置疑。2024年,全球唯一上市的CTLA-4單抗伊匹木,2024年的銷售額為25.3億美元,這還是建立在伊匹木單抗毒性大、臨床使用場景受限的情況下。LM-168屬於下一代CTLA-4TME單抗,只在腫瘤微環境下特異性結合,不僅療效突出,而且大幅減毒,因此具備更大的想像空間。
LM-364也是百億美元市場的Best-in-Class潛力選手。Nectin-4已被驗證為臨床相關的腫瘤相關抗原,全球潛在患者接近300萬。雖然該領域有ADC藥物獲批,但臨床有效性不足,而且毒副作用大,仍然有極大的改善空間。LM-364分子依賴性結合與細胞毒性機制,有助於減少Nectin-4相關毒性;同時搭載具有旁觀者效應的Topo-I抑制劑毒素,進一步提升安全性。臨床前數據顯示,LM-364增效減毒的特點非常明顯,未來看點十足。
當然,下一個安羅替尼的候選者,肯定不止這些。正如我前面所說,禮新生物的臨床資產有20多條,其中必然還有「潛力股」。而且,禮新醫藥作為一家平台型企業,具備極強的延展性,因此還有孕育更多新潛力重磅管線的可能。
目前,他們打造了4大技術平台,契合藥物的研發趨勢。例如,LM-ADCTM作為新一代ADC平台,在靶點、抗體、毒素和連接子等要素層面,都有創新之處,屬於能夠多樣化設計多樣化的連接子和載荷工具箱。基於此,在開發雙載荷ADC等藥物層面,就有顯著的優勢。不只是LM-ADCTM平台,包括LM-AbsTM在內的其它平台,也都有相應豐富的高價值臨床項目儲備。因此,雙方牽手之後的效率協同,必然能夠共同打造出龐大的「高價值」矩陣,批量創造下一個安羅替尼。這,也是支撐中國生物製藥價值裂變的基礎。
狂飆突進還是盲目擴張?中國藥企的併購時代真的來了嗎?
中國Pharma的機遇與挑戰:誰能笑到最後?
今年以來,中國生物製藥簡直就像開了掛一樣,從驚艷ASCO到出海BD,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不斷刷新市場的認知,也讓大家不斷地對它的價值進行重估。但之前的驚艷還沒被市場完全消化,中國生物製藥又用新的動作刷新了自己。將禮新醫藥納入版圖,這簡直就是如虎添翼!不僅獲得了禮新團隊和平台,更承接了已經驗證的跨國研發資源,從而具備了批量製造下一個安羅替尼的能力。但說實話,這種突飛猛進的發展,也讓人忍不住捏一把冷汗:這到底是狂飆突進,還是盲目擴張呢?
畢竟,併購並不是萬能的。如果整合不好,反而會變成拖累。中國Pharma的併購時代真的來了嗎?我覺得,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雖然機會很多,但挑戰也不少。誰能笑到最後,還得看各自的真本事。
中生製藥的下一步:成為真正的創新藥巨頭?
有市場人士認為,現在中國生物製藥最大的短板,就是沒有短板。這話聽起來有點過於樂觀,到底是不是真的,還需要市場的驗證。但不管怎麼說,中國Pharma確實已經進入了狂飆時刻。一個足以重塑中國乃至全球製藥產業格局的新物種,正在猛踩油門。我個人覺得,中生製藥這次的併購,的確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他們能夠成功地整合禮新醫藥,並且持續推出重磅創新藥,那麼,他們真的有可能成為一家真正的創新藥巨頭。當然,這條路還很長,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我都期待著中國藥企能夠在這個時代,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