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淘金熱後的冰河期:大模型商業化的生死突圍

李彥宏的直白:應用落地才是王道

李彥宏那句「沒有應用,晶片和模型都無法發揮價值」,簡直像一盆冰水,直接澆醒了那些還在做著「AI改變世界」美夢的人。說白了,AI這玩意兒,再厲害,不能變成能讓人掏錢買單的東西,那就是一堆昂貴的玩具。別跟我扯什麼情懷、理想,在這個資本寒冬,沒錢,就等著餓死吧!

從技術狂熱到現實考驗:AI產業的深度分化

回想兩年前,OpenAI的橫空出世,簡直就像在科技圈扔了顆原子彈,瞬間點燃了全球對AI的狂熱。彷彿只要貼上「AI」的標籤,豬都能飛上天。但現在呢?一地雞毛!模型訓練的成本高到離譜,C端應用又充滿不確定性,ToB市場更是複雜到讓人想吐血。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AI新創公司,現在一個個都面臨著「錢難賺、屎難吃」的窘境。這哪裡是科技革命,根本就是一場燒錢大賽!

現在的AI產業,簡直就是一場大型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邊是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這些家大業大的巨頭,仗著雄厚的資本,在AI領域瘋狂砸錢,搞自研、搞收購,恨不得把整個AI產業都納入自己的生態系統。另一邊,則是那些沒有「乾爹」罩著的初創公司,在技術和商業之間苦苦掙扎,一旦找不到穩定的收入來源,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從風口浪尖跌落谷底。說白了,這就是一場巨頭們的盛宴,和無數炮灰的悲歌!

巨頭的生存法則:生態協同與多元變現

平台型巨頭:全方位滲透與生態協同

在大模型的商業化戰場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巨頭們,簡直就像是手握無限資源的土豪,擁有更強的抗壓能力。它們並非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是透過將AI能力嵌入到現有的產品、服務和雲平台中,實現跨界賦能和收入協同。這種「生態協同」的玩法,可不是那些小打小鬧的創業公司能輕易模仿的。

百度:文心一言的全家桶戰略

說起百度,很多人可能還停留在「搜尋引擎」的印象。但實際上,李彥宏早就把文心一言這顆AI棋子,放進了百度的全家桶裡。從搜尋、地圖、網盤,到自動駕駛平台「蘿蔔快跑」,甚至是政務、金融等垂直行業,文心一言的身影無處不在。這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智能化程度,還透過「千帆平台」對外提供AI服務,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AI商業化閉環。更別提「蘿蔔快跑」那千萬等級的訂單量,以及逐步盈利的智能雲業務,簡直是賺到手軟!

阿里:通義千問的雲端野心

馬雲雖然退休了,但阿里的野心可一點都沒減少。通義千問不僅被塞進了釘釘、天貓精靈這些高頻應用裡,還借助阿里云「百煉平台」,加速向B端市場輸出模型和技術能力。這簡直就是雲服務+AI能力的雙引擎,動力十足!有了這兩把刷子,阿里在AI商業化的道路上,自然也是一路高歌猛進。

騰訊:混元大模型與社交帝國的融合

說到騰訊,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微信和QQ。沒錯,騰訊的確是靠社交起家的。但現在,馬化騰也開始打起了AI的主意。混元大模型被植入到騰訊強大的社交和辦公生態內,再透過騰訊雲為各行業提供客製化的AI解決方案,簡直是把AI當成了萬金油,哪裡需要就往哪裡塗。有了社交帝國的加持,騰訊在AI商業化的道路上,自然也是如魚得水。

字節跳動:流量至上的AI變現術

張一鳴雖然低調,但字節跳動的賺錢能力可一點都不低調。字節跳動擅長利用旗下的產品矩陣,如剪映、飛書、番茄小說等,滲透不同場景,形成「流量+工具+服務」的協同效應。在AI時代,字節跳動以豆包大模型為核心,布局C端AI應用和B端工具鏈,結合抖音的龐大生態,深入Agent商業化。雖然字節跳動目前還沒有上市,沒有具體的財務數據,但其旗下應用矩陣的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40億,企業服務業務也由飛書、火山引擎等扛起大樑。據說火山引擎2024年的營收就已經突破120億元,2025年的目標更是定為250億元。更誇張的是,字節跳動還在低調研發一款「護目鏡」形態的輕量級混合現實設備,看來是準備在AI硬體方面也大展拳腳了。

快手:短視頻平台的AI煉金術

快手能夠從一眾短視頻平台中脫穎而出,靠的可不僅僅是「老鐵文化」,還有其在AI領域的積極探索。透過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AI等技術創新,快手成功提升了內容生態與商業化效率。截至2025年4月,可靈AI已經累計收入1.8億元,企業API調用量超過4000萬次,估值更是達到了80億美元。同時,快手的AI能力也被深度整合至電商與廣告核心業務中,C端透過AI試衣、智能客服提升用戶體驗,B端為商家提供AI工具,如直播切片生成。可以說,AI已經成為快手電商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誰能勝出?技術創新與場景滲透的平衡

總之,在AI商業化的賽道上,各家巨頭都有自己的玩法。但無論是百度的「全家桶戰略」、阿里的「雲端野心」、騰訊的「社交融合」、字節跳動的「流量至上」,還是快手的「短視頻煉金術」,都離不開技術創新與場景滲透的平衡。誰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誰就能在這場AI商業化的戰役中佔據先機。

新創的掙扎:夾縫中求生存的變現難題

To B:政府訂單與客製化泥潭

與那些背靠大樹的巨頭不同,許多以技術起家的新創公司,就像是無根浮萍,在AI的浪潮中顛簸。它們沒有巨額的資金支持,也沒有成熟的生態體系,只能選擇在ToB或ToC的垂直賽道上孤注一擲,試圖用專業化和技術優勢殺出一條血路。智譜、階躍星辰和商湯等公司,就屬於典型的ToB玩家。它們面向政府、金融、製造等領域,提供客製化的AI解決方案,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卻是步步驚心。這些公司雖然在技術上有所積累,但缺乏大廠的資金和流量,只能依賴政府訂單和企業客戶,簡直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

更要命的是,ToB市場的回款週期長、項目轉化門檻高,讓這些新創公司的商業化進程舉步維艱。就算像商湯這樣自建SenseCore AI大裝置、承接大額項目,也依然要面對高額的前期投入和不確定的回報週期。這就像是投資了一座金礦,但能不能挖出金子,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

To C:流量焦慮與留存挑戰

如果說ToB是一場豪賭,那ToC就是一場亂戰。Minimax和月之暗面等公司,選擇直接面向消費者,試圖在C端市場分一杯羹。這些公司在產品上確實進行了一些創新,例如Minimax透過推理模型的開源和低價API吸引開發者,並憑藉星野AI、海螺AI等產品迅速吸引了大量C端用戶。月之暗面則在過去一年透過Kimi搶占了用戶心智,持續推出面向寫作、搜尋、知識整理的輕量化工具,形成了一定的用戶付費習慣。最近發布的Kimi K2,更是在推理性能、上下文長度和生成速度上進一步強化了產品競爭力。聽起來很誘人,但實際上卻是危機四伏。

在ToC市場,用戶基數雖然龐大,但留存和變現卻是兩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如何將短期的規模化增長轉化為長期、穩定的收入,是這些小廠必須面對的挑戰。畢竟,用戶的喜好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今天還對你的產品愛不釋手,明天可能就投入了競爭對手的懷抱。

DeepSeek:開源社群的光環與隱憂

DeepSeek的崛起,可以說是AI界的一個異數。年初透過開源DeepSeek-R1模型,它迅速積累了龐大的開發者社群,建立起獨特的技術生態,也因此吸引了大批C端用戶。在短短一年內,它就成為國內C端用戶最多的AI平台,月活用戶接近1.7億。這聽起來簡直是個奇蹟,但奇蹟背後卻隱藏著隱憂。

據Semianalysis報告,DeepSeek的用戶使用率從年初峰值7.5%回落,官網流量也降至3%,近期其官網流量和用戶活躍度出現明顯下滑。這就像是曇花一現,雖然美麗,但卻難以持久。DeepSeek面臨著巨頭追趕和用戶留存的雙重壓力,稍有不慎,就會被市場無情淘汰。

生存還是毀滅?新創公司的生死抉擇

總之,對於AI新創公司來說,生存的壓力無處不在。它們沒有巨頭的資源,也沒有DeepSeek的光環,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如何在商業化的道路上穩步前進,是每一個AI新創公司都必須面對的生死抉擇。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的競賽,更是一場商業的考驗。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市場、理解用戶、理解商業本質的公司,才能在這場AI的淘金熱中笑到最後。

沒有現金流,模型終將成為一堆昂貴的電子垃圾

C端市場:看似繁榮的泡沫

很多人都被C端市場的巨大潛力所迷惑,覺得只要能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就能實現流量變現,走上人生巔峰。但事實卻是,C端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了無數創業者的夢想。雖然潛在用戶龐大,但要真正穿透流量、留住用戶並實現營收,簡直比登天還難。AI應用如寫作、娛樂、社交、教育等場景看似火爆,但要實現閉環,需要極高的產品體驗、留存機制和成本結構的协同,這對團隊的產品打磨能力要求極高。看看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AI App,現在還有幾個活著的?就連擁有龐大用戶基數的DeepSeek,也面臨用戶活躍度下滑的挑戰,這充分說明了C端留存與變現的普遍難題。說白了,C端市場就是一個看似繁榮的泡沫,一戳就破。

B端市場:長週期與高門檻

如果說C端市場是紅海,那B端市場就是藍海嗎?Naive!B端市場雖然單價高,客戶也比較穩定,但問題是交付週期常常超過半年,甚至一年。审批、招标、定制,每一個環節都耗時耗力。而且,B端客戶的教育成本也很高,你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讓他們理解你的產品,並願意為之買單。更別提那些大廠在ToB市場的布局愈加完善,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這進一步加劇了新創公司在這一賽道中的壓力。沒有穩定的現金流撐著,很容易斷糧。

AI技術落地: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都把AI技術吹得天花亂墜,好像只要有了AI,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事實卻是,AI技術再強大,如果不能落地到應用中,解決實際問題,那就只是一堆代碼而已。許多公司尚未能夠將AI技術與具體行業需求結合,導致其技術雖然先進,但無法形成真正的應用場景,從而無法產生可觀的收入。這就像是擁有一把屠龍刀,卻找不到龍在哪裡,只能在家裡切菜。

算力成本:燒錢的無底洞

訓練和推理都需要算力支撐,而GPU 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對於那些沒有雄厚資本的新創公司來說,算力成本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一些初創公司盲目堆參數,結果上線一個模型,光推理就燒光了融資。DeepSeek能跑出來,靠的是極致的成本控制和標準化輸出。但並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像DeepSeek一樣,找到降低算力成本的方法。

App Store排行榜的真相:大廠的遊戲

看看App Store和安卓市場的排行榜,你會發現,持續佔據下載前列的AI應用,幾乎都附著於大廠渠道或具有極強的工具屬性。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獨立跑通C端模型商業的難度不容小覷。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沒有大廠的資源支持,很難在C端市場取得成功。App Store排行榜,其實就是大廠的遊戲,小公司只能陪跑。

現金流:AI創業公司的生命線

對於AI創業公司來說,現金流就是生命線。沒有現金流,一切都是空談。儘管AI技術的開源給了許多公司展示技術能力的机会,但許多初創企業未能在市場上找到足夠的盈利來源,導致它們的運營壓力巨大,最終無法承受虧損而退出市場。尤其是對於沒有強大資本背景的公司,如何在短期內找到穩定的現金流成為關鍵問題。這就像是在沙漠中行走,沒有水,就只能等死。

穿越AI寒冬:回歸商業本質

模型不是萬能丹: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王道

現在還在鼓吹模型參數、追求技術領先,簡直是緣木求魚!真正的產品,不在於參數有多強,而在於能否解決一個具體問題。高考志願填報、醫療問診、辦公自動化…這些場景中,早就已經出現了高頻、剛需的AI能力嵌入。用戶根本不在意底層模型有多少層Attention結構,他們只關心能不能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減少錯誤。在這個邏輯下,AI產品的核心將從模型通用性走向任務完成力,從泛智能向垂直剛需收斂。別再做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了,回到商業的本質,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王道!

生態協同:單打獨鬥的末日

一個模型,就算能力再強大,如果無法接入現有的業務流程,那也只能孤芳自賞,無法落地。百度的「文心+千帆」、騰訊的「混元+微信」、字節的「火山引擎+API」策略,本質上都是在構建「平台-模型-產品」的聯動閉環,提升模型在不同層級中的適配能力。新創公司如果不能進入這種生態協作體系,勢必面臨更高的客戶教育成本與轉化門檻。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團體作戰的時代!

開源與出海:中國AI的全球化之路

內卷太嚴重?那就走出去!在全球視角下,中國AI公司也在積極探索開源與出海的組合路徑。DeepSeek、月之暗面等公司在GitHub的開源項目持續積累開發者口碑,而MiniMax、智譜等也在新加坡、中東等市場布局多語種版本與本地化部署。這不僅可以拓展市場,還可以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畢竟,AI的未來,不應該只侷限於中國。

大浪淘沙:誰能笑到最後?

技術競速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的大模型行業,比的不是誰的參數最多,也不是誰的演示最驚艷,而是誰最能將模型能力嵌入到真實業務中,形成可持續的現金流,熬過資本降溫後的淘汰期。這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商業本質,能夠不斷調整方向,並且擁有足夠韌性的團隊,才能笑到最後。

現實主義者的勝利:構建價值閉環

最終留下的玩家,不一定是最先鋒的探索者,而是那個最早找到客戶、最早形成收入、最能調整方向並活下來的團隊。這場賽跑的終點,不屬於浪漫主義者,而屬於在冷靜中構建價值閉環的現實主義者。在這個充滿變數的AI時代,只有那些腳踏實地,回歸商業本質,不斷創造價值的人,才能真正穿越寒冬,迎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