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設計滋養的甬城:一場設計壯遊的奇幻漂流
寧波,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可不只是香甜軟糯的湯圓而已!它就像一位飽經世事的老者,內蘊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充滿了蓬勃的產業活力。古老的智慧、實幹的精神、開放的胸襟,以及對生活美學的極致追求,共同孕育了設計的沃土。在這裡,每一次的空間創作,都不僅僅是單純的堆砌,而是與這座城市千年文脈的一場心靈對話,更是對現代東方雅致生活方式的全新詮釋。
寧波,不只是湯圓:千年文脈與現代東方美學的交織
你以為寧波只有湯圓?那可就太小看它了!這座城市骨子裡流淌著的是一種兼容並蓄的文化基因,既有著江南水鄉的溫婉,又有著面向海洋的豪邁。這種獨特的氣質,滋養了無數設計師的靈感,讓他們能夠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自由穿梭,創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蘊,又充滿時代感的作品。寧波的設計,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刻,而是對其精神的提煉與昇華,是用現代的設計語言,重新詮釋東方美學的精髓。
設計壯遊啟程:大咖雲集,甬城論劍
2025年7月16日,一場名為「發現中國好設計·設計壯遊」的活動在寧波拉開帷幕。這可不是一場普通的行業聚會,而是設計界的一次「華山論劍」。主辦方大手筆地邀請了瑞⼠吉博⼒、地王國際地闆、斯⽴克、巴斯曼衛浴空間、⻄班⽛德賽斯岩板、L‐Acoustics Creations等六⼤戰略合作夥伴,可謂陣容豪華。更有推薦委員會與發現大使精心挑選的五位城市觀點講者、設計師以及品牌好友齊聚一堂,共同分享設計觀點,展開一場激烈的思想碰撞。這場「論劍」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將寧波的優秀設計力量推向更廣闊的舞台,讓世界看見中國設計的崛起。
設計觀點大亂鬥:當大師們開始互相吐槽…
設計這玩意兒,看似高大上,實則充滿了爭議。就像一鍋麻辣火鍋,有人愛它的熱情奔放,有人嫌它過於刺激。這次「設計壯遊」活動,最精彩的莫過於各位設計大師們的觀點交鋒,那簡直就是一場「神仙打架」,各種奇思妙想、犀利吐槽,讓人聽得直呼過癮。
「看見」與「觀點」:安德魯·馬丁的設計哲學
安德魯·馬丁國際室內設計大獎中國區首席代表邱從周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看見」與「觀點」是好設計的兩大核心要素。缺乏觀點的設計,就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空洞而乏味。 「發現中國好設計」五年來遍尋全國,目的就是要挖掘那些有思想、有觀點、有本土文化情懷的優秀設計師,激發他們的設計思考。而其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已助力二十餘位「發現中國好設計」年度推薦設計師入選安德魯·馬丁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向世界展現中國設計的蓬勃力量。面對變革與未來,設計師需要勇於走出舒適圈,打破確定性,擁抱可能性,以設計智慧創造持久價值。說白了,設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有深度、有思考,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王踐:設計壯遊的底氣,來自理直氣壯的專業信仰
CIDA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常務理事、W·DA王踐設計師事務所總設計師王踐認為,「設計壯遊」之「壯」,不僅在於壯麗與雄壯,更在於一份理直氣壯的職業信仰。設計師要躬身入局於設計,更要自信地站立著收穫價值。安德魯·馬丁走進寧波,正是為了發掘這片土地上的優秀設計力量,將寧波設計師及其傑作推向更廣闊的舞台與高度。他尤其讚賞老呂的願景:安德魯·馬丁作為室內設計界的神聖殿堂,致力於將其拉下神壇,轉化為一座通達的橋樑,讓更多年輕設計師得以觸摸獎項的真諦與深意。期待「發現中國好設計」常來寧波,不僅尋得設計之美,更能在此發現更多驚喜與可能。這段話聽起來有點「官方」,但實際上卻飽含著對設計師價值的肯定與期許。
倪藴:設計,就是要「反著來」才夠味?
不岿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同時也是「發現中國好設計·發現100年度設計師」的倪藴,則提出了「反著」做設計的理念。他認為,要在設計實踐中貫徹「反向邏輯」思維,突破行業常規路徑,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從體育生轉向美術專業的起點,到畢業設計採用新舊材料對立改造古建築,奠定了其以反常規視角解決問題的設計哲學。創業歷程中多次失敗後仍堅持反共識創立工作室,通過低成本材料再生完成首個展廳項目,驗證了「萬物皆可造」的反向構思。所以,設計就是要打破常規,勇於挑戰既定的規則,才能玩出新花樣。
曾建龍:用反思維,才能發現設計的無限可能?
GID格瑞龍國際設計創意總監、安德魯·馬丁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入選設計師曾建龍認為,「發現中國好設計」為所有優秀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就是要用反思維的思路去發現更好、更具獨特性、更不一樣的設計以及聲音,來對設計行業做出更多可能性、更多不同的觀點、更多不同的設計語境。換句話說,就是要鼓勵設計師們打破思維定勢,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發現設計的無限可能。
王踐再談「反著做設計」:策略工具,還是設計圭臬?
CIDA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常務理事、W·DA王踐設計師事務所總設計師王踐再次強調,「反著做設計」本質上是一種策略性工具,而非獨立的設計方法論。單純為標新立異而反向操作,易陷入形式主義並忽略用戶真實需求與漸進式創新。它應作為設計工具箱中的選項,與正向設計動態結合、迭代使用,最終回歸解決問題和滿足需求的核心邏輯,避免預測偏差和溝通障礙。所以,反向設計可以有,但不能為了反向而反向,最終還是要服務於實際需求。
李一:設計的本質,是數學邏輯下的美學推演
李一設計師事務所創始人、總設計師李一認為,設計遠非僅是美術或藝術,其本質是從功能出發、經邏輯推演達成美學結果的創造過程,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創造價值。正如創業初期從「畫圖的」被逼成為「算數的」,這份由數學邏輯帶來的確定性,不僅給予甲方安全感,更實現了「站著掙錢」的正向價值循環。這段話聽起來有點「理工男」的味道,但卻揭示了設計背後嚴謹的邏輯思維。
韓正楊:空間活化,不只是設計,更是對土地的深情告白
兩間文化、未命名建築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主持建築師韓正楊認為,設計應從土地自然生長,通過多尺度實驗——改造閒置民宿、串聯海島驛站、激活工業遺存等進行探索。地域再生則指向其社會價值,核心在於彌合人與環境、傳統與現代、個體與社群的裂縫。專業實踐成為鏈接在地的媒介,關注人、日常與土地的關係,體現在保留鄉野肌理、構建社群紐帶、融入日常煙火的設計中。無論是鄉村民宿、活化街區還是藝術社區,均以謙遜輕介入的姿態,尊重原有肌理,激發空間活力與互動,讓設計如時光針腳般轉化為可感知的⽣活溫度與印記,最終實現地域的有機再生。這段話充滿了人文關懷,將設計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關天韞:設計,是從已知走向未知的旅程,而非無中生有
空間進化建築設計創始人&首席設計師、彩虹石空間設計創始人&首席設計師、安德魯·馬丁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入選設計師關天韞認為,設計探索需從已知邁向未知,而非幼稚的從零創造。面對紛繁環境,設計師應堅守初心,拋棄虛榮與傲慢,追求如自然主義般真實、善良且不物質的設計,方能體現長久的價值與真誠的力量。所以,設計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建立在對現實的深刻理解之上,並不斷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宋國樑:尊重文化根基,在「小」處著眼,方能成就「大」設計
新加坡LTW設計集團總設計師、寧波市室內設計師協會創會會長、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宋國樑表示,尊重文化根基、克制介入,在「小」處著眼,往往比追求表面的「大」更能展現力量,縫合傳統與當下,守護那份珍貴的真善美理想。所以,設計要注重細節,尊重文化,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金瓚鳥:鄉村設計,別再只是網紅打卡點!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常務理事、Design Focus國際中文版主編、寧波市室內設計師協會秘書長金瓚鳥認為,鄉村更需要優質設計服務,且能避開城市內卷環境。關鍵在於在地化設計需超越符號搬運,警惕將鄉村變為網紅打卡地的傾向。藝術裝飾的終極價值應取決於村民的真實認同,而非僅滿足媒體傳播或短暫觀光需求。所以,鄉村設計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美觀,更要注重與當地文化的融合,真正服務於當地居民的需求。
黃亞蘭:策展思維,打造共生共贏的空間
亞嵐設計諮詢創始人、設計總監,寧波市建築裝飾行業協會設計分會理事黃亞蘭提出,策展思維更像是一種工作方式、一種方法論,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場屬於自己的生活展覽。空間設計應超越傳統單向交付,擁抱「策展思維」以實現共生共贏。這意味著設計師需轉變角色,不再僅是解題者,而是與居住者深度共創的策展人。核心在於通過深入交流,挖掘業主的生活故事、文化背景與情感需求,提煉空間主題與敘事脈絡。隨後,運用設計語言將無形的故事與意義轉化為具象空間,並建立共創機制——讓業主成為主角,設計師則靈活扮演協助者或引導者角色,共同編織空間細節。最終,空間不再僅是功能容器,而是承載獨特情感、記憶與生活方式的鮮活生命體,其價值源於共創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體驗與符號。所以,設計師不僅要懂設計,更要懂生活、懂人。
李財旺:私宅設計,是與客戶建立深層共鳴的過程
古木子月空間設計事務所創始人、發現中國好設計·發現100年度設計師李財旺認為,亞嵐的真誠與共生思維啟示我們,私宅設計需與客戶建立深層共鳴,賦予空間溫度。設計的根本在於解決人性需求、功能與技術問題,構建美學框架。所以,私宅設計不僅僅是設計房子,更是設計生活。
賀錢威:設計,要融入更多「進」的探索與自然痕跡
寧波市室內設計師協會會長、新加坡GID酒店設計集團董事合夥人、LA.H賀錢威設計師事務所創始人&總設計師賀錢威表示,亞嵐的設計中那份柔和與「真善美」的追求令人欣賞,特別契合共創溫馨家居空間的需求。期待未來作品中能融入更多「進」的探索與自然痕跡,展現空間生長的可能性。讓理想更深入人心。所以,設計要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融入自然元素,才能創造出更加富有生命力的空間。
任培穎:沒有觀點?那就擁抱現象吧!
FDD聯合創始人任培穎認為,從職業初期如飢似渴地「發現」與汲取設計養分,到中期專注實踐與應用,如今步入沉澱的第三階段——懸置固有觀點,靜觀現象本身。回望二十餘年前啟蒙的兩本設計書籍,深刻體會到信息差與「信息繭房」曾帶來的局限與漫長等待。當下更強調「祛魅」與「平視」,打破權威仰視,倡導基於熱愛的平等創造。設計如同一個「壓縮包」,容納了時空擠壓下的豐富碎片,既是整體又顯割裂。從業者需在其中真誠探索,揉碎信息,提取本心,於物質之外尋求自然流露的表達。案例無論商業「行貨」還是空間實驗,皆在探索邊界、記憶與時間性,追求理想與現實的自然平衡。創作常始於偶然,貴在捕捉自然之美。在時代更迭的契機中,大家都會找到自己,成為自己。 所以,設計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才能不斷突破自我。
「與古為新」的設計辯證:煉丹術還是心靈雞湯?
設計圈裡總愛談「與古為新」,彷彿不沾點傳統文化,設計就少了點靈魂。但問題來了,這「與古為新」究竟是真材實料的煉丹術,能煉出滋養現代生活的新丹藥,還是隻是空洞的心靈雞湯,喝了除了自我感覺良好之外,毫無實際作用?
關天韞:設計,是解決問題,還是改變生活?
空間進化建築設計創始人關天韞認為,設計領域對傳統的創新演繹,雖然可能脫離真實建構邏輯,卻營造出承載心靈棲居的審美意境,使人在舞台化的清靜幻境中獲得內在安寧。這種「與古為新」的探索,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以滋養當代精神,本身即具有獨特價值。換句話說,即使「與古為新」的設計看似不切實際,但它所營造出的精神慰藉,也是一種重要的價值。
曾建龍:用現象表達思考,跨越邊界,成為最好的自己
GID格瑞龍國際設計創意總監曾建龍則認為,要用現象去表達自己對當下認知的一種思考。這是從以往分享的角度裡面感受到的,所以他會從更多的維度探索,最終去尋找自我的認知和價值,然後跨越可能更多的邊界,成為最好的自己。簡而言之,就是要從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出發,結合自身的思考,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設計。
李誌祥:風格不是偶然,是知識體系與設計理念的總和
自媒體人李誌祥犀利地指出,真正的設計風格絕非偶然,它必然是背後一整套完整知識體系與設計理念的強大支撐。刻意迴避風格、追求百變,實則是設計師對甲方、對自身專業、乃至對設計本質的不負責任。每一位成熟的設計師,都應當擁有其鮮明的風格表達,這正是其深厚設計體系外化的獨特標識。這是設計的本質所向。所以,設計師要有自己的堅持,不能為了迎合市場而失去自我。
徐明:與古為新,在流動的日常中煥發新生
寧波叄參文化創始人徐明則以其作品「叄參茶空間」為例,闡釋了「與古為新」的設計理念。他認為,「與古為新」作為永恆的美學課題,指引設計將傳統美學融入當代生活。叄參茶空間拋棄機械模仿,以獨特的流動意象解構重組傳統元素,融合現代表達,在空間中疊加穿透古今的時間維度。源於師承與對茶道的領悟,設計始於手繪思緒,巧妙將宋式美學、非遺工藝——三合土、老木、大漆、竹編的溫度融入當代空間,賦予人文精神。尤其注重光影與自然的連接——或借景慈湖,或室內造園,致力消弭建築邊界,營造親近自然、寧靜內省的神聖場域。令茶室成為精神容器,承載對傳統印記的珍視與當代質感的探索,於流動日常中煥發新生,映照「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的智慧,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永恆追求。這段話充滿了詩意,將設計提升到了一種哲學的高度。
張奇峰:徐明就像個煉丹師,把慈城的芿蒄和京都的月色都融進了設計裡
FEN+張奇峰室內設計工作室創始人張奇峰則將徐明的設計比作煉丹術,他認為徐明就像一個煉丹師,以輔料為殼、空間為鎔爐,把慈城的芿蒄和京都的月色全部融入到他的設計裡面。這個比喻十分生動形象,將設計師比作煉丹師,將空間比作煉丹爐,將傳統文化元素比作煉丹的材料,最終煉製出獨一無二的設計作品。
賀錢威:與古為新的本質,是文化基因的當代化
寧波市室內設計師協會會長賀錢威認為,與古為新的本質是文化基因的當代化,就像徐明講的把慈湖的山水歷練為空間裡的重要元素,最終歷練出刻著既具有東方傳統文化又閃爍著未來光芒的新器物。所以,「與古為新」並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作品。
關天韞:抽離真實建構邏輯,營造承載心靈棲居的審美意境
關天韞總結道,設計領域對傳統的創新演繹雖然可能脫離真實建構邏輯,卻營造出承載心靈棲居的審美意境,使人在舞台化的清靜幻境中獲得內在安寧。這種“與古為新”的探索,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以滋養當代精神,本身即具有獨特價值。總而言之,「與古為新」的關鍵在於,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創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設計作品。
設計壯遊落幕:但故事才正要開始…
一場設計盛宴,總有落幕的時候。但「設計壯遊」在寧波留下的,可不僅僅是幾張合影、幾句客套話,而是對中國設計未來的無限期許。這場活動就像一顆石子,投入了寧波乃至整個中國設計界的心湖,激起了陣陣漣漪。
發現中國好設計,永不止息
隨著活動進入尾聲,「發現中國好設計」為寧波站的城市合作夥伴、城市觀點講者頒發了證書,讓更多的中國好設計得以被發現和傳播。這不僅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設計力量的期許。 「發現中國好設計」設計壯遊通過為優秀設計師提供展示設計作品、分享設計思想的舞台,見證著中國室內設計的發展與優秀設計師的成長腳步。這是一個永不止息的旅程,發現好設計,激勵新設計,推動中國設計不斷前進。
杜喆:集結設計力量,推動中國設計走向國際
安德魯·馬丁國際室內設計大獎推廣總監杜喆表示,「發現中國好設計」是由中外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年度大獎得主及入選設計師聯合藝術家、媒體和國際品牌推動,以國際視角發現中國當代優秀室內設計師,每場活動邀請傑出設計師分享觀點和理念並進行現場交流討論。 他們希望通過這個平台,集結更多的設計力量,推動中國設計走向國際舞台,讓世界看見中國設計的魅力。
雷霆:VIEW仔頭上的電極,是「發現」之力的源泉?
雷霆,這位「發現中國好設計」推薦委員,用他充滿詩意的語言,將「發現」的力量,比喻成VIEW仔頭上的電極。他相信,接下來可能會爆發一場浩蕩的觀點風暴… 歡呼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在這個創意和思考的搖籃上,VIEW仔是最後的贏家… 多年後,VIEW仔成為了所有「發現」者們的召集人。腳下的「發現」擂台便是「發現」者們施展渾身解數的戰場。VIEW仔會把ANDREW MARTIN最寶貴的能力 – 「發現之眼」賦予所有勝出的「發現」者們。不斷激勵他們創造更多的設計神話… VIEW仔是「發現中國好設計」獻給室內設計行業的禮物!他出生右眼就有缺陷,只能看到微弱的光,但不耽誤他熱愛生活,兩隻眼睛就好象室內設計這個實用藝術行業。一隻是藝術 一隻是真實。一隻是感性 一隻是理性。
這段話充滿了童趣和想像力,將設計的「發現」過程,賦予了一種神聖的使命感。 雷霆用VIEW仔的故事,告訴我們,設計不僅僅是技術,更是對生活、對美的熱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