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啤酒侯孝海離職:豪賭爛攤子?股價跳水、白酒夢碎,高端化難掩頹勢

華潤啤酒:侯孝海的豪賭與爛攤子?一場高管離職引發的血案

侯孝海走了,帶著 2600 萬港幣的套現瀟灑轉身,留給華潤啤酒的,卻是一地雞毛。這位曾經被譽為將華潤「翻江倒海」的一號人物,在離職前夕,大手筆減持股份,引發了市場對華潤啤酒增長前景的疑慮。這究竟是功成身退,還是為自己的豪賭買單?

股價跳水,高管套現離場:這背後的水有多深?

華潤啤酒近日發布公告,宣布董事會主席侯孝海因「個人安排」離職,表面上雲淡風輕,一句「與董事會並無意見分歧」似乎想掩蓋什麼。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背後絕不單純。離職前,侯孝海大幅減持華潤啤酒股份,套現高達 2600 萬港元,減持幅度高達 92%!這不禁讓人聯想,難道是船要沉了,老鼠先跑?

股價也應聲下跌,投資者用腳投票,對華潤啤酒的未來投下了不信任票。要知道,侯孝海在任期間,年薪可是高達數百萬人民幣,如今卻選擇在公司業績下滑之際抽身離去,難免讓人懷疑,這其中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七年首見營收淨利雙降:啤酒主業真的不行了嗎?

更令人擔憂的是,華潤啤酒發布的 2024 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全年營收 386.35 億元,同比下降 3.57%;淨利潤 47.39 億元,同比下滑 8.03%。這是華潤啤酒七年來首次出現營收、淨利潤雙雙下降的情況!要知道,在競爭激烈的啤酒市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營收淨利的雙重下滑,無疑給華潤啤酒敲響了警鐘。

與此同時,競爭對手燕京啤酒卻保持著穩健的增長勢頭,2024 年營收和淨利潤均實現大幅增長,形成鮮明對比。此消彼長之下,華潤啤酒的壓力可想而知。

除了業績下滑,華潤啤酒還在持續關閉啤酒廠,近 9 年間關閉了 26 間,員工數量也大幅下降。這一切都顯示,華潤啤酒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金沙白酒夢碎:跨界豪賭,血本無歸?

如果說啤酒主業承壓還情有可原,那麼華潤啤酒在白酒領域的豪賭,則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侯孝海一直試圖打造「啤酒 + 白酒」的雙引擎戰略,先後收購了景芝、金種子以及金沙三家白酒企業。然而,這幾筆收購案,卻沒有給華潤啤酒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讓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尤其是對金沙酒業的收購,更是一場豪賭。華潤啤酒斥資 123 億元收購金沙酒業 55.19% 的股權,並對其寄予厚望,希望金沙能夠在三年內實現百億營收。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2023 年和 2024 年,金沙酒業的營收僅為 20.67 億元和 21.49 億元,距離百億目標相差甚遠。按照這個速度,恐怕猴年馬月也難以回本。

侯孝海時代:高端化的「美麗泡沫」與難掩的頹勢

侯孝海在華潤啤酒的生涯,是一部充滿爭議的史詩。他一方面引領華潤走向高端化,提升了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又似乎過於激進,忽視了市場的現實情況,最終留下了難以收拾的殘局。

從「最佳併購案」到主業承壓:侯孝海的功與過

2001 年加入華潤雪花啤酒的侯孝海,一路從銷售發展總監、市場總監、區域公司總經理、營銷中心總經理,做到總經理、CEO、董事會主席,可謂是華潤一手栽培起來的「自己人」。

在任期間,侯孝海主導了華潤啤酒與喜力的合作,被譽為「2019 最佳併購案」,推動了公司產品的高端化。不可否認,在此期間,華潤啤酒的營運額和淨利潤迎來雙雙上漲。中國酒文化品牌研究院智庫專家蔡學飛認為,侯孝海的戰略正確性,不僅體現在營收、利潤等顯性數據上,更隱含在市場份額、運營效率、行業地位等深層指標中。某種程度上,他帶領華潤啤酒走上了新的巔峰。

但事實是,侯孝海的高端化戰略,似乎並未完全成功。雖然華潤啤酒推出了一系列高端產品,但市場反響平平,並未形成真正的品牌效應。反而在高端化的過程中,忽略了中低端市場的需求,導致市場份額流失。

更糟糕的是,在侯孝海離任前的一年,華潤啤酒主業已經承壓。2024 年報顯示,華潤啤酒的啤酒營收 364.86 億元,同比減少 4%。作為對比,2023 年啤酒業務營運額為 368.65 億元,同比上升 7.5%。可見,華潤啤酒主營業務收入不僅下降,而且增速也由正轉負出現了明顯放緩的跡象。反映到總體業績上,公司全年營收 386.35 億元,同比下降 3.57%;淨利潤 47.39 億元,同比下滑 8.03%。這是華潤啤酒時隔七年再次出現營收、淨利潤雙降的情況。

關廠裁員求生:華潤啤酒的「斷臂求生」?

為了降低運營成本,華潤啤酒在近 9 年間陸續關掉了 26 間啤酒廠,截至 2024 年年底,華潤啤酒員工數量約 3.6 萬人,對比 2016 年的 5.82 萬人,同比下降超 50%。這種「斷臂求生」的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降低成本,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損害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市場反應速度。

要知道,啤酒行業是一個需要規模效應的行業,關閉工廠,裁減員工,無疑會削弱華潤啤酒的競爭力。更何況,關閉的往往是效率較低的工廠,而這些工廠,往往承擔著滿足地方市場需求的重任。關閉這些工廠,無疑會影響華潤啤酒在地方市場的滲透率。

高端化下半場:侯孝海的「未竟之業」

侯孝海曾表示,中國啤酒產業正處於高端化的上半場,未來還有下半場。當前,啤酒高端化從品質提升、價格提高、結構改變,逐漸向高端化的第二階段,即價值化、體驗化、個性化和消費的場景化轉變,未來可能還要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更加健康、更加環保,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的需求。

遺憾的是,離任前侯孝海並未能徹底完成高端化,而是留下了正在承壓的主營業務。他所描繪的高端化藍圖,能否在繼任者手中實現,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或許,華潤啤酒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戰略,找到一條更加符合市場實際情況的道路。

白酒豪賭:一場「蛇吞象」的資本遊戲?

華潤啤酒跨界白酒,這步棋在外人看來,簡直是「藝高人膽大」。啤酒和白酒,看似都是酒,實則在生產、銷售、消費群體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華潤啤酒想用啤酒的打法來玩轉白酒,無異於讓北方人去南方種水稻,先天就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

景芝、金種子、金沙:華潤的白酒版圖夢

侯孝海對白酒有著勃勃雄心,力求打造「啤+白」的雙驅動戰略。2021-2023年間,侯孝海帶隊相繼出手收購了景芝、金種子以及金沙三家白酒企業。這三家企業,各有各的特點,也各有各的問題。

  • 景芝白酒:作為華潤入局白酒的第一步,侯孝海曾給予景芝「勇做大國芝香的領導者、魯酒振興的先行者」的遠大定位。然而,兩年過去了,景芝白酒的營收體量依舊沒有突破 20 億元。曾經的「魯酒龍頭」,如今卻在市場上默默無聞,實在是令人唏噓。

  • 金種子酒:華潤成為金種子酒第二大股東後,隨後多位華潤系高管相繼入駐,以期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然而,自入股以來,金種子酒連續三年虧損,虧損金額分別達 0.87 億元、1.22 億元及 1.58 億元。這家曾經的「徽酒四傑」,如今卻深陷虧損泥潭,難以自拔。

  • 金沙酒業:這是華潤啤酒在白酒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斥資 123 億元拿下控制權。侯孝海曾樂觀表示,華潤白酒板塊實現百億目標的時間不會太長;金沙酒業黨委書記、總經理范世凱也在經銷商大會上明確提出,「三年內成為邁向百億的全國醬酒企業」。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狠狠一擊。

金沙折戟:百億收購,距離回本還有多遠?

若從華潤正式入駐「操刀」算起,金沙酒業 2023 年、2024 年營收分別為 20.67 億、21.49 億,距離 123 億的收購估值,回本進度還不到一半,距離「三年百億」的目標更是相差甚遠。更令人擔憂的是,金沙酒業一直渴望構建「摘要+金沙回沙」雙品牌戰略,但始終未曾成功。

2024 年業績中,摘要貢獻了白酒 70% 的營收,回沙的佔比不足 30%。而華潤對高端化的執著,使得本該「燒錢」成長的大眾價格帶布局欠缺,造成了摘要上不去,大眾產品下不來的尷尬現狀。這就像一個瘸腿的人,走起路來自然不穩。

啤酒思維做白酒:華潤的「水土不服」?

外界對華潤的爭議點還在於「華潤以啤酒的思路來做白酒是否正確」。華潤啤酒副總裁魏強強調,華潤對白酒的布局是著眼全球發展趨勢來看,目前全球幾大啤酒巨頭都在向其他品類進軍,可能酒業多品類融合是一種趨勢,「我們覺得華潤做白酒是有基礎,有一定發展空間的。從長遠看,啤白融合是難走的路,華潤仍需要進一步探索。」

但眼下而言,華潤啤酒似乎還遠遠沒摸到白酒的行業門檻。白酒的銷售渠道、營銷方式、品牌塑造,都與啤酒有著天壤之別。華潤啤酒想用一套方法論來應對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顯然是行不通的。更何況,白酒行業的競爭異常激烈,茅台、五糧液等龍頭企業早已佔據了市場的絕對優勢,留給華潤啤酒的空間並不多。

離職羅生門:清倉式減持,還是另有隱情?

侯孝海的離職,就像一齣羅生門,各方說法不一,真相撲朔迷離。有人說他是功成身退,急流勇退;有人說他是為自己的錯誤決策買單,被迫離職;更有人說他是看衰華潤啤酒的未來,提前套現走人。無論真相如何,侯孝海的離職,都給華潤啤酒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年薪千萬級別:侯孝海的「最後一桶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白酒業務做成了一筆「虧本買賣」,但侯孝海仍從華潤啤酒獲取了較為豐厚的薪酬,任期年收入最高達 847 萬元。即便中間經歷回調,一直到去年,侯孝海薪酬仍有 360 萬元。這筆收入,對於普通人來說,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但對於侯孝海來說,或許只是他商業帝國中的一小部分。

然而,高薪並不能掩蓋他在白酒領域的失利。123 億元的投資,如今卻看不到回報的希望,這無疑是對他管理能力的最大質疑。或許,正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侯孝海才選擇了離職,以保全自己的名聲。

誰來收拾殘局:華潤啤酒的未來在哪裡?

離任前不久,侯孝海連續兩次大規模減持華潤啤酒股份,4 月 7 日以均價 28.04 港元/股減持,5 月 12 日以 27.43 港元/股再次減持,合計拋售 93.8 萬股,套現 2611.85 萬港元。此次減持後,侯孝海持股量從 101.8 萬股驟降至 8 萬股,減持幅度高達 92%。恰逢這個節點,前一號位侯孝海的「大手筆」讓外界對華潤啤酒的成長性不免有了新的懷疑。

據華潤啤酒表示,侯孝海辭任後,董事會主席職位將暫時懸空,直至公司委任合適繼任人。公司執行董事及總裁趙春武將暫時承擔過渡期間董事會主席的工作及責任。但下一任能否收拾起不振的白酒業務和承壓的主業呢?這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華潤啤酒的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是能夠在新的領導者帶領下,重振旗鼓,再創輝煌;還是會繼續在高端化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最終被市場淘汰?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華潤啤酒需要一次徹底的變革,才能夠走出困境,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