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虎养车:盈利背后的隐忧与挑战
关于途虎养车(09690.HK)的争议,从未停歇。这家公司,仿佛坐上了一趟过山车,先是巨额亏损,后又迅速扭亏为盈,但股价却一路下跌,让人不禁疑惑:盈利的途虎,为何不受资本市场待见?
2019年到2022年,途虎累计亏损超过150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就在上市后不久,2023年,途虎实现了净利润67亿元;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也达到了2.85亿元,同比增长373.83%。如此强劲的盈利能力,按理说应该会带来股价的大涨,但现实却是股价一路走低。
2023年9月,途虎登陆港交所,一度冲高至37.7港元,但不到半年时间,股价便跌到了9港元附近,最大跌幅超过75%。更令人费解的是,即使在披露了亮眼的2023年业绩后,股价依然没有止跌的迹象。
2024年3月13日,途虎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5%,最终收盘仍下跌了35%。尽管公司随后推出了回购计划,试图稳定股价,但从2024年下半年至今,股价跌幅又一度接近4成。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损失惨重。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从业绩层面看,途虎似乎已经走出了困境,但股价却如此疲软。我认为,这与途虎的商业模式以及品牌形象,持续深陷舆论漩涡密切相关。
互联网打法的困局
途虎养车采用的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即通过高融资、高投入来获取流量和市场份额,也就是所谓的“烧钱换规模”。在获得行业话语权之后,再凭借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
上市之前,途虎养车完成了16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90亿元。与此同时,仅上市前四年,累计净亏损就超过了150亿元。这种“烧钱”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屡见不鲜,但关键在于能否换来持续的高增长。
然而,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3年,途虎养车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6%;2024年上半年,增速也仅为9.27%。这意味着,尽管“烧钱”非常厉害,途虎并没有获得像其他互联网企业那样的高增长。烧钱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这恐怕是资本市场对其失去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门店模式的挑战
途虎门店分为三类:自营途虎工场店、加盟途虎工场店和第三方合作门店。其中,自营和加盟工场店采用相同的标准和专有技术系统,第三方合作门店主要为线下订单的客户提供安装服务,作为补充。
截至2023年底,加盟途虎工场店有5757家;到2024年6月底,这个数字超过了6300家,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大约1.6倍。从表面上看,加盟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结合公司的营收增速来看,就会发现问题:途虎的加盟工厂收入/加盟门店数量,实际上是呈边际下滑趋势的。
根据途虎招股说明书的数据,加盟途虎工场店的平均收入,从2019年的400万元下滑至2022年的210万元。在此之后,官方没有再披露相关数据,但从公司营收增速和新增加盟门店数量来看,大概率并不乐观。加盟店的盈利能力下降,无疑会影响加盟商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门店倒闭。
自营门店方面,截至2024年6月底,自营途虎工场店为149家,较2023年底减少了12家,规模持续收缩。自营门店的减少,可能意味着自营模式的盈利能力也面临挑战。
加盟模式的管理困境
加盟生意看似是一门轻松赚钱的生意,但其核心在于对加盟商的管理。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最终损害品牌形象。
2024年1月,《证券日报》报道称,有媒体曝光途虎养车原先承诺的“原厂原件”配件,最后变成了“原厂品质”的第三方配件,引发舆论危机。虽然官方作出了回应,但加盟模式下,加盟商出于业绩的压力,特别是维修员同时充当销售员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无病乱修、货不对板甚至欺骗、强制消费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就会严重损害途虎的品牌声誉,最终影响用户的信任度。
消费者对途虎的信任一旦丧失,即使价格再低,也很难挽回用户的心。毕竟,对于汽车维修保养来说,质量和诚信才是最重要的。
市场竞争的加剧
2024年,途虎养车启动了“万镇万店计划”,进一步升级下沉市场布局。可以预见,途虎的门店数量和营业收入还会继续增长,但闭店数量也在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2019年,天猫成立了天猫养车;2022年,京东推出了“京东养车”品牌;2023年底,字节跳动旗下的懂车帝也推出了“懂懂养车”。目前,众多互联网巨头都已经涉足汽车后市场,这意味着途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尤其是京东养车,在2024年初打出了“春节不打烊、震虎价不停”的口号;2024年3月,又宣布与比亚迪围绕汽车全渠道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进行共建。京东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和物流优势,以及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无疑会对途虎构成巨大的威胁。
考虑到汽车后市场极度分散的特点,以及众多巨头企业的入局,未来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这意味着,途虎养车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