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帝三度蟬聯ESG新標杆?這背後的水有多深?
ESG成顯學?證監會的新規與華帝的「高分答卷」
7月25日,上海黃浦江邊又是一場盛大的頒獎典禮,名為「2025證券之星ESG年度論壇暨第三屆ESG新標杆企業獎」。華帝,這家廚電界的老字號,再次站上了領獎台,連續三年拿下「證券之星ESG新標杆企業獎」。
等等,ESG?這玩意兒現在這麼火了嗎?先別急著鼓掌,讓我們先扒一扒這背後的水有多深。
說白了,ESG就是「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縮寫。在資本市場上,它被視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聽起來很高大上,對吧?但實際操作起來,這裡面的貓膩可不少。
今年7月1日起,證監會修訂後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正式生效,明文規定上市公司要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這意味著,ESG信息披露不再是企業的「選修課」,而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必修課」。
在這種背景下,華帝交出了一份所謂的「高分答卷」。但問題是,這份答卷是真的反映了華帝在ESG方面的真實表現,還是只是為了應付監管要求而精心包裝的公關文案?
別忘了,華帝是一家上市公司,它需要對股東負責,需要維護自身的品牌形象。因此,在ESG報告中,華帝很可能會選擇性地披露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隱藏一些不利的信息。這在商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所以,華帝能夠連續三年蟬聯「證券之星ESG新標杆企業獎」,這固然值得肯定,但我們更應該保持一份警惕。不要被華麗的辭藻所迷惑,要深入挖掘數據背後的真相。畢竟,在這個充滿泡沫的時代,真相往往隐藏在層層迷霧之中。
科技創新是真金白銀?還是話術?華帝的「三好標準」能服眾嗎?
燃氣灶熱效率84%?壁掛爐108%?數據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華帝聲稱,他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聚焦「好用、好看、好清潔」的「三好標準」,打造節能型廚電產品。聽起來簡直完美,對吧?但仔細想想,這「三好標準」是不是有點太過籠統,缺乏具體的量化指標?
更讓人懷疑的是,華帝宣稱其燃氣灶的新一代聚能燃燒技術將熱效率提升至84%,遠超國家一級能效標準與行業平均水平。而他們創新研發的QC1i冷凝壁掛爐,熱效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8%,同樣遠超國家一級能效。
這些數據真的可信嗎?熱效率超過100%?這是不是違反了熱力學定律?當然,我不是專業的工程師,也許華帝使用了什麼黑科技,但我還是忍不住要打個問號。畢竟,在這個充斥著誇大宣傳的時代,我們需要保持一份理性的懷疑。
而且,即使這些數據是真的,也並不代表華帝的產品就真的那麼好。熱效率只是衡量燃燒效率的一個指標,它並不能完全反映產品的性能。例如,燃氣灶的火力大小、燃燒的穩定性、使用壽命等因素,同樣重要。
更重要的是,這些數據是在什麼條件下測得的?是在實驗室的理想環境下,還是在實際的使用場景中?如果是在實驗室中測得的,那麼這些數據的參考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ISO 14001認證?光伏發電?華帝的綠色工廠是真環保還是蹭熱度?
華帝還宣稱,他們秉持「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綠色理念,全力推進綠色工廠建設。他們通過了ISO 14001認證,建立了覆蓋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全流程的環境管理機制。此外,他們還投入巨資建設了6.6兆瓦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大幅降低了傳統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這些舉措聽起來很環保,對吧?但問題是,ISO 14001認證真的能證明華帝的環保水平嗎?還是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認證?有多少企業拿著ISO 14001認證,卻仍然在暗地裡排放污染物?
光伏發電項目固然值得肯定,但6.6兆瓦的裝機容量,對於一家大型製造企業來說,真的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光伏發電的成本是多少?發電效率如何?這些問題,華帝並沒有詳細披露。
更重要的是,華帝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節能減排?他們的廢水、廢氣、廢渣是如何處理的?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因此,我們不能只看華帝的宣傳,更要關注他們的實際行動。我們要深入了解他們在環保方面的投入,要仔細審查他們的環保數據,要看看他們是否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
以人為本?別鬧了!薪酬福利、職業健康與企業發展真的是雙贏?
質量安全的高層負責制?問責制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常態?
華帝口口聲聲說「以人為本」,打造活力創新的工作環境,提供完善的薪酬福利,重視員工職業健康安全,通過多樣化培訓助力員工成長,實現個人價值與企業發展雙贏。聽到這,我差點沒把剛喝下去的咖啡噴出來。這簡直就是烏托邦式的理想,現實生活裡哪有這麼美好的事情?
先說這薪酬福利,敢不敢把平均薪資、福利明細、晉升機制全部公開透明地曬出來?別跟我說什麼「完善」,數字會說話。再說這職業健康安全,工傷事故率是多少?有沒有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員工的勞動強度有多大?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不是一句「重視」就能敷衍過去的。
至於這「多樣化培訓」,呵呵,有多少員工真正能從中受益?培訓內容是不是真的貼合員工的需求?還是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做做樣子?更有甚者,有些企業的培訓,簡直就是變相的PUA,打著提升能力的幌子,實則是為了洗腦和控制員工。
華帝還說,他們實行高層領導負責制,以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為基礎,構建全員參與、全過程覆蓋的質量管理體系,並通過一系列制度筑牢質量防線。這聽起來確實很嚴謹,但問題是,制度再完善,如果執行不到位,也只是一紙空文。
在中國的職場文化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幾乎是一種常態。高層領導再怎麼重視,到了基層,往往就變了味。各種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的行為,屢見不鮮。更何況,質量安全問題往往涉及到多個部門,如果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作,很容易出現漏洞。
五年保修?聽起來很美,但售後服務真的跟得上嗎?
華帝宣稱,他們以「讓用戶安心的時時刻刻」為使命,在新「三包」基礎上,將灶具、煙機等十餘類產品保修期延長至5年。這聽起來確實很吸引人,但問題是,售後服務真的能跟得上嗎?
要知道,售後服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人員培訓、配件供應、物流配送等多個環節。如果華帝沒有建立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即使承諾5年保修,也只是一句空話。到時候,用戶不僅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反而會更加惱火。
更重要的是,保修期延長了,但維修效率、維修質量能否保證?有些企業的售後服務,簡直就是噩夢。打電話永遠是佔線,好不容易接通了,客服也是一問三不知。等到維修人員上門,不是漫天要價,就是拖拖拉拉,讓你苦不堪言。
公益事業?捐贈助學?這是在贖罪還是真慈善?
華帝還宣稱,他們積極投身公益事業,資助貧困兒童,捐建希望小學、愛心食堂、希望醫院,資助貧困大學生,設立公益獎學金等等。這些善舉固然值得肯定,但我們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
企業做公益,背後往往有著複雜的動機。有些企業是為了提升品牌形象,有些企業是為了逃避稅收,有些企業則是為了彌補自身的過錯。當然,也有一些企業是真心想回饋社會,但這種企業畢竟是少數。
華帝做公益,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公益活動是一種雙贏的策略。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公益活動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贏得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公益活動,緩解社會矛盾,維護自身的利益。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對企業的公益行為保持一份警惕。不要被表面的光鮮所迷惑,要深入了解公益項目的具體情況,要看看這些公益活動是否真正幫助到了需要幫助的人。
公司治理的皇帝新衣?信息披露的遮羞布?華帝能經得起檢驗嗎?
中小股東的權益?別開玩笑了!誰會真正在乎小蝦米的死活?
華帝,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嘴上說著嚴格遵循《公司法》、《證券法》等法規,構建科學高效的治理體系,保障運營合規性。但實際上,公司治理這玩意兒,很多時候就像皇帝的新衣,看似光鮮亮麗,實則漏洞百出。尤其是在保護中小股東權益方面,更是淪為一句空話。
他們說重視投資者權益,尤其維護中小股東利益,通過《股東會議事規則》保障股東決策權,依托《投資者關係管理制度》建立溝通機制,維護股東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呵呵,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在股東大會上,中小股東的話語權有多大?他們的意見能被真正採納嗎?還不是大股東說了算?
至於這《投資者關係管理制度》,更是形同虛設。有多少中小股東能真正與公司高層建立有效的溝通?他們能及時了解公司的真實經營狀況嗎?還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公司發布的信息,任人宰割?
反舞弊聯盟常務理事?這年頭,誰還相信企業的道德底線?
華帝還宣稱,他們堅決反對腐敗與不正當競爭,嚴格遵守《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並榮獲中國反舞弊聯盟常務理事單位稱號,樹立行業誠信典範。看到這,我真的要笑出聲了。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誰還會相信企業的道德底線?
所謂的「反舞弊聯盟」,又有多少公信力?他們的評選標準是什麼?是否存在暗箱操作?這些問題,我們都不得而知。更何況,即使華帝真的加入了反舞弊聯盟,又能代表什麼?難道這就意味著他們真的不會進行商業賄賂、價格壟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嗎?
華帝制定了《內部審計制度》、《監察項目管理制度》等,將風險管理融入經營各環節,確保合規運營。但這些制度真的能有效遏制腐敗嗎?還是只是為了應付監管部門的檢查?在這個充滿誘惑的商業世界裡,有多少人能抵擋住金錢的誘惑?又有多少企業能真正做到廉潔自律?
總之,對於華帝的公司治理,我們不能只看他們說了什麼,更要看他們做了什麼。我們要深入了解他們的內部運作機制,要仔細審查他們的財務報表,要看看他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透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判斷,華帝的公司治理,究竟是皇帝的新衣,還是真正有價值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