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能健康ESG豪賭:遲來的覺醒或華麗煙霧?

開能健康的ESG豪賭:一場遲來的覺醒還是華麗的煙霧彈?

公告背後的真相:真的是為了永續發展?

2025年5月15日,開能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能健康」)發布了一則關於修訂《ESG管理制度》的公告。這家公司聲稱,此舉旨在進一步明確其在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領域的責任框架,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地。聽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這家公司突然變得高大上了?好像一夜之間,他們就從一家普通的企業,搖身一變成了肩負社會責任的良心企業。

但真的是這樣嗎?讓我來潑一盆冷水。在商言商,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潤。ESG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利益,又有多少企業會真心投入呢?這份公告,到底是開能健康幡然醒悟,決心擁抱永續發展的開始,還是僅僅為了應付監管壓力,做給投資人看的華麗煙霧彈?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更何況,開能健康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高調宣布修訂ESG制度,難免讓人產生聯想。近年來,ESG投資在全球範圍內蔚為風潮,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開能健康此舉,是否也是為了吸引更多ESG基金的目光,提升公司估值呢?

我並不是要全盤否定開能健康的努力。畢竟,願意開始關注ESG,總比無動於衷要好。但我們也不能被這些漂亮的辭藻所迷惑,而是要深入了解開能健康在ESG方面的實際行動和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判斷這場ESG豪賭,究竟是真金白銀的投入,還是虛張聲勢的炒作。

ESG體系大躍進?責任範圍擴張的真實意圖

股東、債權人、員工… 誰才是開能健康真正在乎的?

開能健康的新制度洋洋灑灑地將ESG職責細化為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三大板塊,還煞有介事地強調要將生態環保融入發展戰略。聽起來是不是很完美?簡直是企業界的模範生!但仔細一琢磨,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公告中提到,要保護股東、債權人、員工、供應商及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但商場如戰場,資源總是有限的。當這些利益相關者的訴求發生衝突時,開能健康會如何抉擇?是會秉持公正的原則,還是會選擇性地照顧那些能夠為公司帶來最大利益的群體?

別忘了,企業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在現實中,企業往往會在環境保護、員工福利等方面做出妥協,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那麼,開能健康這次的「責任範圍擴張」,會不會只是為了塑造一個關懷社會、重視環保的形象,以便更好地吸引投資、拓展市場?

舉個例子,如果開能健康為了減少碳排放,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更新生產設備,這勢必會影響短期內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開能健康會選擇咬牙堅持,還是會找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延緩減排進程?這才是檢驗其ESG決心的試金石。

所以,我們不能只聽開能健康怎麼說,更要看他們怎麼做。只有當我們看到開能健康在實際行動中,真正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相信他們的ESG戰略是真心實意的,而不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秀。

四級管理架構:精細化管理還是疊床架屋?

外部專家?是顧問還是擋箭牌?

開能健康這次還建立了一個四級ESG管理體系,聽起來非常高大上:董事會是決策機構,戰略委員會負責研究指導,各部門及子公司負責執行,董事會辦公室統籌日常事務。這架構之複雜,簡直可以媲美一個小型的政府部門!

但問題是,這麼多層級的管理體系,真的能提高效率嗎?還是會導致決策流程冗長、責任不清?每一層級都有自己的立場和利益,當出現意見分歧時,誰來拍板定案?會不會最後變成各部門互相推諉、扯皮的局面?

更讓人感到疑惑的是,開能健康還表示可以聘請外部專家提供專業支持。這些外部專家是誰?他們是否真正了解開能健康的具體情況?他們的建議會被採納多少?還是只是被當作一個擺設,用來裝點門面?

我大膽猜測,這些外部專家很可能是一些諮詢公司或者行業協會的代表。他們或許在ESG方面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際操作經驗。他們的建議往往是籠統而空泛的,難以真正解決開能健康在ESG方面遇到的具體問題。

更糟糕的是,如果開能健康在ESG方面出現問題,這些外部專家很可能會被推出來當擋箭牌。公司可以聲稱,自己已經諮詢了專業人士的意見,但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樣一來,責任就轉移到了外部專家身上,開能健康就可以置身事外了。

因此,我們在看待開能健康的四級管理架構時,既要看到它在理論上的優勢,也要警惕它可能存在的弊端。只有當開能健康真正建立起一套高效、透明的ESG管理體系,並將外部專家的建議落到實處,才能贏得我們的信任。

風險管控升級: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重大環汙事件應急機制:危機公關還是真心悔改?

開能健康在公告中強調,要將ESG因素納入重大項目投資決策評估,並在內控評價中識別ESG相關風險。這聽起來像是亡羊補牢,但問題是,開能健康過去在ESG方面究竟犯過多少錯誤?又是否真正吸取了教訓?

更引人注目的是,開能健康還提出,如果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需要立即啟動應急機制並披露。這讓我想到,很多企業都是在出了事之後,才開始重視環境保護。難道開能健康也是如此?

所謂的應急機制,往往只是企業用來應對輿論壓力的手段。企業會迅速成立調查組,發布道歉聲明,承諾整改措施。但這些措施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的,無法真正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更可悲的是,有些企業甚至會利用應急機制來掩蓋真相。他們會試圖淡化事件的嚴重性,或者將責任推卸給他人。這樣一來,不僅無法挽回形象,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民憤。

因此,我們在看待開能健康的應急機制時,不能只看其表面功夫,更要關注其背後的動機。開能健康是真的想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是只是想通過危機公關來矇混過關?這需要我們擦亮眼睛,仔細觀察。

如果開能健康真的想避免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就應該從源頭抓起,加強生產過程的環境監管,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資訊披露規範:擠牙膏式的透明化?

自願公開?選擇性披露?

開能健康這次聲稱,要明確ESG報告的編制和披露流程,並在董事會審議後自願公開。聽到「自願公開」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想笑。難道還有企業會主動隱瞞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嗎?所謂的自願公開,其實就是選擇性披露,只公開那些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的信息,而對那些不利的信息則避而不談。

更令人玩味的是,開能健康還表示,重大ESG事項需要按照監管規定及時公告。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在監管機構強制要求的情況下,他們才會披露相關信息。如果沒有監管壓力,他們就會選擇保持沉默。這簡直是把「能瞞就瞞」的原則寫在了臉上。

在信息披露方面,透明度至關重要。只有當企業願意公開所有相關信息,包括好的和壞的,才能贏得投資者和公眾的信任。但開能健康似乎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只想通過選擇性披露來美化自己,掩蓋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開能健康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廢棄物,他們會選擇公開這些數據嗎?還是會想方設法地掩蓋這些數據,或者用一些模稜兩可的說法來敷衍了事?這才是考驗其信息披露誠意的關鍵。

因此,我們在看待開能健康的資訊披露規範時,不能被其華麗的辭藻所迷惑,而是要關注其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只有當開能健康真正做到透明化,才能贏得我們的尊重。

時間節點與關鍵數據:數字會說話,但開能健康選擇沉默?

不定期評估?是靈活應變還是敷衍了事?

開能健康這次公告指出,修訂後的制度於2025年5月15日經董事會審議通過並實施,這時間點卡得真妙,彷彿深怕錯過任何一個能蹭ESG熱度的機會。但更耐人尋味的是,公司需要不定期評估ESG履行情況,卻沒有設定固定的報告週期。這「不定期」三個字,簡直充滿了彈性,也充滿了貓膩。

沒有固定的報告週期,意味著開能健康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發布ESG報告的時間。他們可以選擇在業績好的時候發布報告,以錦上添花;也可以選擇在業績差的時候保持沉默,以避免引人注意。這種靈活性,對於企業來說固然有利,但對於投資者和公眾來說,卻是一種不確定性。

更重要的是,沒有固定的報告週期,會讓開能健康的ESG目標缺乏約束力。如果沒有定期的考核和評估,企業很容易放鬆對ESG的重視,甚至將其拋諸腦後。畢竟,追求短期利潤往往比長期可持續發展更具誘惑力。

數字會說話,但開能健康似乎選擇了沉默。在這次公告中,他們沒有披露任何具體的量化目標,也沒有提供任何歷史數據的對比。這讓人不禁懷疑,他們是真的想在ESG方面有所作為,還是只是想用一些空洞的承諾來忽悠人?

我認為,開能健康應該設定明確的ESG目標,並定期公布相關數據,接受社會監督。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他們是真的在乎ESG,而不是只把它當作一個宣傳工具。

影響範圍幾何?投資者的信心能否被挽回?

綠色生產、員工權益、供應鏈管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次修訂標誌著開能健康在ESG治理領域的制度化升級,聽起來似乎能提升其在綠色生產、員工權益及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合規性。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開能健康能否真正將這些宏偉的目標付諸實踐,還有待觀察。

綠色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需要企業在生產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開能健康是否願意為了環保而犧牲一部分利潤?他們是否能夠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實現綠色生產?

員工權益的保障需要企業建立完善的勞動保障制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開能健康是否願意真正關心員工的福祉,而不是將員工視為賺錢的工具?他們是否能夠在保證利潤的同時,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

供應鏈管理需要企業對供應商的環境和社會表現進行嚴格的審核和監督。開能健康是否願意為了ESG而放棄一些價格低廉但環境污染嚴重的供應商?他們是否能夠在保證供應鏈穩定的前提下,選擇那些符合ESG標準的供應商?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決定開能健康的ESG戰略能否取得成功。如果開能健康只是將ESG當作一個口號,而沒有真正投入資源和精力,那麼一切都將是空談。

監管壓力下的妥協?行業標竿?

新制度也響應了國內監管層對上市公司ESG透明度的要求,為行業實踐提供參考。但這種響應,究竟是真心實意,還是迫於監管壓力下的妥協?開能健康是真的想成為行業標竿,還是只是想應付一下監管機構?

我認為,開能健康應該將ESG納入企業發展的長期戰略,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監管壓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贏得投資者和公眾的長期信任。畢竟,在這個越來越重視ESG的時代,只有那些真正關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