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鑫集团的“辉煌”与“原罪”:金融科技外衣下的高利贷魅影
易鑫集团,这家披着“金融科技”外衣的公司,近年来在汽车金融领域可谓风光无限。从2014年成立到2017年赴港上市,短短几年时间,易鑫仿佛坐上了火箭,一路高歌猛进。2024年的年报更是亮瞎了不少人的眼:营收逼近百亿,净利润也水涨船高,经调整后的净利润更是突破了十亿大关。乍一看,这简直就是一部创业神话,一个资本市场的宠儿。
财报的华丽外衣:数字游戏与增长神话?
但稍微有点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财报这玩意儿,水分可大了。营收增长,利润增加,这些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猫腻?易鑫的“辉煌”,真的是靠创新和优质服务堆砌起来的吗?恐怕未必。与其说它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家靠高利贷和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来榨取用户血汗的吸血鬼。那些看似光鲜的数字,很可能只是建立在无数用户的痛苦之上。当然,我这话说得有点重,但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接着往下看。
用户投诉的“冰山一角”:被掩盖的真相与利益的倾轧
如果说财报是易鑫的华丽外衣,那么用户投诉就是这件外衣上难以掩盖的污点。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易鑫的投诉简直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暴力催收、无法提前还款、隐性高息……这些字眼,每一个都触目惊心。截至2025年4月,累计投诉量已经超过了5000件,而且还在不断攀升。这绝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而是易鑫在客户服务和业务合规上存在系统性问题的铁证。
一位用户的血泪控诉,更是将易鑫的“原罪”暴露无遗:贷款59280元,分48期还,已经还了11期,每期还款1914.33元。但当他想提前还款时,却发现剩余还款金额高达91887元!也就是说,他已经支付了大量的利息和各种费用,但本金却只还了区区9183元。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高利贷!易鑫不仅没有解决用户的燃眉之急,反而利用用户的困境,狠狠地宰了一刀。这样的企业,还有什么良心可言?
股权激励的“糖衣炮弹”:管理层的疯狂与用户的遭殃
为了进一步刺激管理层“创造”利润,易鑫还推出了高管股权激励计划。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序安和联席总裁高志,分别获得了价值约1.32亿元人民币的股票奖励。当然,这些股票也不是白给的,解锁条件相当苛刻,要求公司未来五年经调整净利润达到30亿港元以上。这下好了,管理层为了拿到这些股票,还不拼命地压榨用户?各种激进的策略,各种变相的高利贷,恐怕只会更加变本加厉。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在资本的贪婪面前,这些都只是可以牺牲的棋子。
AI云平台的“双刃剑”:科技赋能还是压榨工具?
易鑫还自诩为“金融科技”公司,声称通过自主研发的Titan – AI云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防诈骗、智慧催收等领域。但说白了,这些所谓的“科技赋能”,最终还是为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防诈骗?呵呵,有多少用户是被易鑫自己设下的陷阱所骗?智慧催收?说得好听,不就是用算法来精准地“逼死”那些还不起钱的用户吗?当科技沦为催收工具,当资本利用算法来追逐利润最大化时,企业就早已丧失了道德底线。黑猫投诉上,大量关于“暴力催收”的投诉仍在等待处理,易鑫所谓的“始终遵守法律法规”,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笑话。
市场竞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合规困境与转型迷局
当然,易鑫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监管要求。传统金融机构凭借品牌优势和低资金成本,在新车融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租赁公司则以灵活的产品设计吸引中低端客户。易鑫虽然拥有强大的线上平台和线下网络布局,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但要想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就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趋严,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说白了,易鑫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未来的路并不好走。
更名背后的“障眼法”:业务多元化还是风险隔离?
更令人玩味的是,2025年4月18日,上海易鑫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畅途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易鑫给出的解释是,为了配合母公司易鑫集团业务多元化发展和品牌全面升级,确保业务条线展业主体的合规性和独立性。但这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吗?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障眼法”,一种风险隔离的手段。一旦易鑫的“高利贷”模式玩不下去,就可以把“畅途”这个子公司抛出来当替罪羊,从而保全整个集团的利益。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把用户当成傻子,肆意玩弄于股掌之间。
可持续发展的“伪命题”:饮鸩止渴与自掘坟墓
易鑫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简直就是一个伪命题。靠高利贷和各种隐性收费来维持增长,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只会自掘坟墓。短期利益的追逐,绝不能成为牺牲长远发展的理由。只有真正正视问题,积极改进,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成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用户信任,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即便短期内成就辉煌,最终也可能因为忽视消费者权益而失去市场竞争力,陷入不可逆转的衰退。我等着看易鑫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