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的狂飙突进:港股上市背后的隐忧与野望

成立仅仅六年,海辰储能便以惊人的速度跃升为储能行业的明星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估值超过250亿人民币,其崛起速度令人咋舌。如今,它又将目光瞄准了香港资本市场,递交了招股申请书,华泰国际、中信证券等一众机构为其保驾护航。然而,在这看似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确定性。市场红利逐渐消退,过度依赖价格战,以及捉襟见肘的盈利能力,都让人不得不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捏一把汗。海辰储能的港股之路,真的是通往星辰大海,还是只是昙花一现?这恐怕不仅仅是资本市场,也是整个储能行业都在密切关注的问题。

六年崛起:宁德时代工程师的储能豪赌

海辰储能的诞生,带着浓厚的“宁德时代基因”。创始人吴祖钰,以及易梓琦、庞文杰等多位核心高管,都曾是宁德时代的工程师。这批“80后”精英,带着在动力电池巨头积累的经验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在2019年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他们的储能创业之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比亚迪崛起时,同样也是从电池领域起家,并大量吸纳了电池领域的顶尖人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海辰储能能否复制宁德时代的成功,成为下一个行业霸主?

复制宁德时代的成功?

仅仅依靠“宁德时代背景”显然是不够的。宁德时代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翘楚,除了技术积累,更重要的是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海辰储能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布局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都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储能市场,仅仅依靠模仿和跟随,很难实现真正的差异化竞争。

市场真空期的野蛮生长:踩准风口,却难掩后劲不足

海辰储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储能行业的爆发式增长。2022年,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的出台,直接引爆了储能电芯的需求。当时,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将重心放在动力电池领域,储能业务占比不高,这给海辰储能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真空期。凭借着快速的产能扩张和灵活的市场策略,海辰储能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实现了“一战成名”。2022年电芯销量达到3.3GWh,足以证明其抓住机遇的能力。然而,这种“踩风口”式的增长,也暴露出其在核心竞争力上的不足。

疯狂扩张背后的产能焦虑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海辰储能制定了激进的产能扩张计划,一度宣称2025年要实现135GWh的年产能。然而,现实却远不及预期。2024年末,其设计年产能仅为62GWh,距离目标相差甚远。这种“大跃进”式的扩张,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也稀释了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在产能过剩的风险日益增加的今天,盲目扩张很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

低价倾销:饮鸩止渴式的增长?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海辰储能祭出了“价格战”这一杀手锏。2022年到2024年,其电芯销售价格从0.8元/Wh断崖式下跌至0.3元/Wh,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低价策略确实带来了交付量的快速增长,2022年至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年复合增速达到167%。但是,这种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增长,真的可持续吗?营收规模没有明显增长,储能电芯的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10.7%下降至2024年的9.0%,这都表明其盈利能力正在遭受严峻挑战。长期来看,过度依赖价格战,只会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盈利的幻象:补贴依赖与“纸面富贵”

海辰储能招股书上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2.88亿元,这无疑给投资者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仔细分析其财务数据,却发现这盈利的背后,充满了水分。其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补贴。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分别获得政府补助收入1120万元、1.01亿元、4.14亿元。一旦政府补贴减少或取消,其盈利能力将面临巨大考验。这种依赖外部输血的盈利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海外市场的双刃剑:高溢价与高风险并存

为了摆脱国内市场的价格战泥潭,海辰储能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其储能系统业务主要在海外销售,凭借着较高的溢价,贡献了可观的营收和利润。2024年,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占比为28.6%,并呈快速上升趋势。然而,海外市场并非一片坦途。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对其海外业务造成冲击。此外,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海辰储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产能建设和市场推广,这无疑会增加其运营成本和财务风险。

弃A转H:无奈之举还是战略升级?

海辰储能最初的目标是A股上市,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023年7月,其与华泰证券签订上市前辅导协议,并向证监会备案。然而,A股上市之路并不顺遂,最终选择了转战港股。海辰储能在招股书中解释称,赴港上市是为了提升公司市场知名度,触达国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并吸引国际人才。当然,这只是官方的说辞。更现实的原因可能是,A股上市审核趋严,排队时间过长,而港股上市周期相对较短,能够更快地满足其融资需求。

国际化迷雾:政策风险与汇率挑战

海辰储能的国际化战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海外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能够带来更高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海辰储能在海外的研发、产能建设导致管理费用率居高不下,2024年行政开支达7.90亿元,占总收入6.1%,这说明其在海外本地化的成本非常高昂。

同时,汇率波动也对其盈利能力造成了冲击。2024年,海辰储能的汇兑损失高达1.15亿元。随着海外业务的扩张,汇率风险敞口将持续扩大。

更重要的是,出海的新能源企业还需共同面对IRA法案等贸易壁垒。这些政策变动都可能对其全球化业务造成重大冲击。海辰储能的国际化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