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AO机制的初衷与问题
Bittensor推出dTAO:更“公平”的TAO分配方式
加密货币协议的激励机制调整总是令人着迷,即便它们最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问题。Bittensor在情人节推出的动态$TAO(dTAO)系统,旨在为TAO释放量提供一种新的、更“公平”的分配方式,让各个子网能更合理地获得TAO,这无疑吸引了众多目光。
dTAO机制运作方式简述
简单来说,dTAO的运作方式如下:
-
每个子网都有自己的子网代币($SN),以TAO-SN的UniV2类型原生流动性池(LP)形式存在。质押TAO兑换SN,本质上与“兑换”TAO为SN相同。区别在于,不能往流动性池添加额外流动性,也不能直接在不同SN代币之间交易(例如SN1 → SN2),但可以通过TAO进行间接兑换(SN1 → TAO → SN2)。
-
TAO释放量按各子网的SN代币价格进行分配,采用移动平均价格来平滑价格波动,防止人为操控价格。
-
SN代币的供应上限为2100万,与TAO和BTC相同。一部分进入TAO-SN交易池,剩余部分分配给子网的利益相关者(矿工、验证者、子网所有者)。
-
进入TAO-SN交易池的SN代币数量,取决于需要多少SN来“平衡”进入池子的TAO,确保SN在TAO计价下的价格保持稳定,同时增加流动性。
-
如果子网获得的SN数量超过其最大可释放量(取决于SN释放曲线),SN释放量会被上限限制,导致SN在TAO计价下的价格上涨。
核心假设与潜在问题:市值高≠价值高
dTAO机制基于一个核心假设:市值更高的子网为Bittensor网络创造了更多价值,因此应该获得更多的TAO释放量。然而,加密市场中,价格最高的代币往往是那些最受关注、炒作最多、营销最强的项目,甚至带有庞氏属性。
机制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假设真正创造价值的子网会通过产生收入来回购SN代币,推高SN价格,从而获得更多TAO释放量。但这种逻辑略显天真,市值高并不等同于收入高,也不等同于真正创造了更多价值。
SN28事件:Meme币子网的崛起与中心化干预
匿名用户接管子网28:meme币子网“LOL-subnet”
dTAO上线前,其代币经济模型的漏洞就已显现——市值高≠收入高,也不等于真正创造了更多价值。不幸的是,市场很快验证了这一理论。dTAO升级前,一个匿名用户接管了子网28,并将其直接变成了一个meme币子网,取名“TAO Accumulation Corporation”,简称“LOL-subnet”,与AI毫无关系。其Github页面(现已删除)宣称:无需挖矿,只需持币——彻底沦为资金盘。
资金盘模式:持有SN28代币越多,TAO释放量越多
在LOL-subnet(子网28)中,矿工不需要运行任何代码,验证者的评分机制完全基于矿工持有的子网代币数量。持有的SN28代币越多,得到的TAO释放量就越多。
实际情况是:投机者买入SN28代币 → SN28价格上涨 → 获得更多TAO释放量。如果TAO释放量超过子网的代币释放上限 → SN28价格继续上涨,释放的SN28代币按照持有比例分给“矿工”→ 持有SN28越多,分到的越多,为了获得更多TAO,更多人买入SN28 → 价格更高 → 庞氏循环继续。
最终,TAO释放量正式流向了meme币!一度,SN28甚至成为Bittensor市值排名第7的子网。
Opentensor基金会出手:中心化力量的干预
SN28没有彻底接管Bittensor的原因在于中心化力量的干预。在SN28迅速膨胀的几天内,Opentensor基金会直接用他们的根质押权(root stake),运行了自定义的验证者代码,鼓励大家抛售SN28。最终,SN28在几小时内暴跌98%,被彻底清算。
暴露的问题:dTAO机制的缺陷与中心化权力的存在
本质上,基金会充当了一个中心化实体,阻止了自由市场按照dTAO机制自行运作。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目前仍处于过渡期——TAO的释放机制正在从旧模式逐步向dTAO机制转变。在旧机制下,64个持有最多TAO质押在SN0(“根子网”)的验证者,可以投票决定TAO释放量的去向。
这种机制也存在巨大的利益驱动问题,尤其是大验证者(如Opentensor基金会、DCG Yuma、Dao5、Polychain等)掌握了过多权力。例如,他们可以优先向自己投资或孵化的子网分配TAO,或者把TAO释放量引导到自己运行验证者、并能拿到TAO奖励的子网。dTAO本想解决这个中心化问题,但SN28事件证明,新机制依然有重大缺陷。
去中心化之路的挑战与未来
迈向去中心化的正确方向,但风险犹存
摆脱旧机制确实是朝着去中心化迈出的正确一步。尽管这可能意味着团队在TAO释放量上会失去一定的控制权,但选择一个更加去中心化的奖励机制仍然值得肯定。
然而,SN28事件发生时,dTAO机制才刚刚上线一周,SN0(根子网)仍掌控着约95%的TAO释放量(见下图中的蓝线),这使得Opentensor基金会能迅速干预,阻止资金盘继续膨胀。
但问题在于:
- 大约一年后,SN0的权力会逐步下降到20%左右,届时它将无法再直接控制大部分TAO释放量。
- 如果未来再出现类似SN28的情况,很可能不会再有人能通过SN0来干预。
在这种情况下,Bittensor可能不再是一个“去中心化AI”项目,而会彻底变成一个meme币激励网络。
Bittensor:泛激励网络还是AI项目?
即使假设在熊市环境下,大家不会一窝蜂冲进meme币,Bittensor仍然有很大概率变成一个完全与AI无关的“泛激励网络”。
例如,如果有人推出一个去中心化挖比特币的子网(这个概念并不新鲜),它可以激励更高效的BTC挖矿方式,然后用挖到的BTC作为持续收入回购SN代币,从而获得TAO释放量。
如果这种模式成立,TAO将从一个去中心化AI项目,变成一个泛激励项目,TAO释放量不再用于推动AI发展,而是变成了各种商业运营成本(OpEx)的补贴手段。
缺乏统一目标:Bittensor的潜在危机
从技术上讲,这本身没有错,因为Yuma共识机制本来就是为了对“主观性”工作达成共识,并不一定局限于AI。但如果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整个网络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
dTAO机制才上线1个月,问题已经浮现。按照自由市场的激励逻辑,如果没有中心化力量干预,Bittensor可能不再是一个AI项目,而是一个“注意力网络”,由meme币子网主导,或者变成一个泛激励网络,由各种企业利用TAO释放补贴运营成本,而不推动Bittensor生态的发展。
结论与思考:寻找Bittensor的“目标函数”
dTAO机制的问题与自由市场的逻辑
dTAO机制上线仅一个月,暴露出的问题已敲响警钟。在自由市场的激励逻辑下,若缺乏中心化力量的有效引导,Bittensor极有可能偏离其最初的AI发展方向,沦为由Meme币子网主导的“注意力网络”,或是被各类企业利用TAO释放量补贴运营成本的“泛激励网络”。
Bittensor需要一个真正的“目标函数”
因此,我认为,Bittensor需要一个真正的“目标函数”,让所有子网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然而,在AI领域,定义一个绝对的目标(如AGI)极具挑战性,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连LLM评测框架都难以做到完全公平……这或许也是Yuma共识机制最初旨在对“主观性”工作形成共识的原因所在。
“告诉我激励机制,我就能告诉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