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三巨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最近頻頻登上新聞版面,不是因為他們推出了什麼劃時代的5G黑科技,而是因為他們終於「良心發現」,要解決用戶長期以來詬病的消費痛點。先別急著感動落淚,這背後的操作,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行銷大戲。畢竟,在商言商,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電信三巨頭的良心發現?還是行銷鬼才的年度大戲?
「被訂閱」的恐懼:誰偷走了我的流量?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明明沒申請什麼新業務,卻突然收到一條簡訊,通知你已經成功訂閱了某項服務?更扯的是,每個月還自動扣款,簡直就像是中了電信業者的「吸血大法」。這種「被訂閱」的恐懼,我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明明只是想安安靜靜地上個網、刷個臉書,卻莫名其妙地被塞了一堆用不到的服務,流量就像被黑洞吸走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更令人髮指的是,有些電信業者還會故意把一些預設的勾選框藏在不起眼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會讓你掉入消費陷阱。這種暗箭傷人的手法,簡直比宮鬥劇還可怕!
中國移動這次一口氣推出了十項服務承諾,聽起來誠意滿滿,但仔細一看,很多都是老生常談,換湯不換藥。什麼業務訂購必須得到客戶明確同意,辦理完成後立即發送告知簡訊,這難道不是本來就應該做到的嗎?現在拿出來當作承諾,簡直是把消費者當傻子耍!
中國移動的十項全能服務承諾:畫大餅還是真材實料?
霸道條款再見?合約自由的48小時生死時速
中國移動承諾,變更套餐時,無合約約定變更條件的,48小時內辦結。這聽起來很美好,但仔細想想,48小時真的夠用嗎?萬一遇到客服人員拖延、系統故障等問題,48小時可能就像一場生死時速,稍有不慎就會錯失良機。更何況,有多少消費者真的了解自己的合約內容?又有多少消費者有時間和精力去跟電信業者爭論這些細節?
境外騷擾電話的末日?一鍵屏蔽真能耳根清淨?
境外騷擾電話和簡訊,簡直是現代人的噩夢。中國移動宣稱,用戶可自主屏蔽境外號碼來電和簡訊。這個功能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畢竟,騷擾電話和簡訊的來源千奇百怪,電信業者真的有能力完全阻擋嗎?萬一誤擋了重要的國際電話,豈不是更麻煩?
0086背後的真相:客訴專區是萬靈丹還是安慰劑?
對於在10086未能有效解決的服務訴求,中國移動表示,客戶可以通過中國移動App服務監督專區、10080熱線、服務監督小程序等管道進行反饋,並提供7×24小時全天候服務。這聽起來很貼心,但問題是,這些管道真的能有效解決問題嗎?還是只是電信業者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做做樣子的「安慰劑」?畢竟,有多少消費者的投訴最終能夠得到滿意的解決?又有多少消費者的聲音能夠真正被聽見?
中國電信這次也推出了九項規範措施,強調要徵得用戶同意後方可開通電信業務,讓消費過程更加透明。這句話聽起來很悅耳,但問題是,電信業者真的會尊重用戶的意願嗎?還是會用各種誘導、欺騙的手段,讓你不知不覺地掉入消費陷阱?
中國電信的九項規範措施:透明消費的烏托邦?
未經同意就開通?電信業者還能為所欲為嗎?
電信業者未經用戶同意就擅自開通業務,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有些業者會利用一些模糊不清的條款,或者在推銷過程中故意隱瞞重要信息,讓你誤以為自己是在享受免費服務,實際上卻是在被「綁架」消費。這次中國電信強調要徵得用戶同意,能不能杜絕這種亂象,還有待觀察。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電信業者總有辦法鑽漏洞。
套餐產品的潛規則:禁止銷售就能杜絕亂象?
未經公示的套餐產品嚴禁銷售,這條規定聽起來很合理。但問題是,電信業者會不會變相地推出一些「隱藏版」套餐,只針對特定用戶群體銷售?或者會不會利用一些優惠活動,誘導你升級到更高價位的套餐?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地方。畢竟,電信業者的套路深不見底,一不小心就會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
中國聯通這次表示要大幅精簡資費套餐種類和數量,確保資費公示內容分類清晰明確。業務協議中的關鍵條款將突出顯示,便於用戶識別重要信息。這聽起來像是個好消息,但真的能讓消費者受益嗎?我持保留態度。
中國聯通的精簡策略:瘦身就能變健康?
資費套餐的斷捨離:種類變少就代表更划算?
精簡資費套餐種類和數量,表面上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選擇,但實際上,也可能是一種變相的漲價手段。電信業者可以通過減少低價套餐的數量,迫使消費者選擇更高價位的套餐。這樣一來,雖然套餐種類變少了,但消費者的支出卻可能增加了。這種「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手法,電信業者可謂是爐火純青。
使用者協議的陷阱:重點標示就能避開坑洞?
將業務協議中的關鍵條款突出顯示,這確實有助於用戶識別重要信息。但問題是,有多少消費者真的會仔細閱讀那些密密麻麻的條款?又有多少消費者能夠理解那些專業術語背後的含義?就算電信業者將關鍵條款標紅加粗,消費者也未必能夠避開所有的坑洞。畢竟,使用者協議就像一個迷宮,一不小心就會讓你迷失其中。
工信部今年7月啟動了電信業務「明白辦、放心用」行動,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套餐複雜、不知情訂製、不明扣費等焦點難點問題。聽起來很美好,但多年來,電信業者留給消費者的印象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次的行動,真的能改變這種局面嗎?我深表懷疑。
工信部的「明白辦、放心用」行動:雷聲大雨點小?
電信用戶的困境:18億用戶的怒吼,誰聽見了?
截至5月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及中國廣電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18.07億戶。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代表著18億人的需求和期望。但長期以來,這些用戶的聲音卻往往被忽視。電信業者總是站在強勢的一方,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榨取消費者的利益。這次工信部的行動,能不能讓電信業者有所收斂,還消費者一個公平公正的消費環境?
寬頻用戶的無奈:6.82億家庭的網速焦慮,何時能解?
固定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總數為6.82億戶。這意味著有6.82億個家庭正在使用寬頻網絡。但有多少家庭能夠真正享受到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有多少家庭在為虛假的寬頻速率、頻繁的斷線問題而苦惱?電信業者總是宣稱自己的網絡覆蓋率有多高,網速有多快,但實際體驗卻往往大打折扣。這種「畫餅充飢」的做法,何時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