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BTCFi判死刑!技术演变与Tokenomics是关键

别急着给 BTCFi 判死刑:一场被误读的进化

Babylon 上线受挫,不代表 BTCFi 走向末日?

“BTCFi 已死”?这话未免说得太早了!自从 Babylon Labs 上线以来,市场原本期望它能带着一众生态伙伴,给略显沉寂的 BTCFi 赛道注入一剂强心针。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Babylon 的市场表现似乎并未达到预期。但这能说明 BTCFi 已经走到尽头了吗?我个人认为,现在下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而且可能存在对 BTCFi 赛道演变逻辑的根本性误解。把 Babylon 上线后的市场表现,直接和 BTCFi 赛道的前景挂钩,这本身就是一种偏差。

共识需求:B 端遇冷,C 端爆燃?

从 Babylon 的视角反思 BTCFi 的需求侧

Babylon 的核心创新在于,它允许用户通过脚本合约将 BTC 资产锁定在比特币主网,同时为各种 BTC Layer 2 提供“安全共识服务”,从而获取其他扩展链提供的收益。从技术供给侧来看,Babylon 的确为 BTCFi 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但问题在于,需求侧呢?谁会真正购买这种安全共识服务?谁来提供持续的收益来源?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大型、中型或新兴链对“安全共识”的 B 端需求上,BTCFi 的前景无疑显得有些黯淡。

后 ETF 时代,BTCFi 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但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 C 端用户(也就是每一个 BTC 持有者)的需求出发呢?他们天然有让手中 BTC 持续增值的需求。BTCFi 技术解决方案的真正目标,绝不仅仅是满足那些 Layer 2 的安全需求,而是要接入数万亿美元的传统金融资本,将比特币独有的去中心化共识与全球金融流动性融为一体。后 ETF 时代,BTCFi 的叙事才刚刚开始,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ETF 的出现,标志着比特币开始被主流金融市场接受,但也意味着它需要更加成熟的金融工具和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庞大的体系。而这,正是 BTCFi 的机会所在。

技术方案大乱斗:进化还是内耗?

OP_CAT vs BitVM:殊途同归还是南辕北辙?

围绕 BTCFi 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直处于快速迭代和演变之中。从最初的 EVM 兼容方案,到 UTXO Stack 架构,再到 zkVM 协议框架、RGB 客户端验证框架、乐观挑战证明(OCP)架构等等,各种技术方案层出不穷,一度呈现“大乱斗”的局面。表面上看,这种分散和混乱似乎是一种内耗,但实际上,它也是市场自然演变和抉择的过程。不成熟的方案会在市场压力下被淘汰或修正,最终留下最具生命力的解决方案。

目前,OP_CAT 和 BitVM 是两种备受关注的技术路径。OP_CAT 在逻辑上具有合理性,但它需要修改 BTC OpCodes,这使得它难以被核心开发者接受。相比之下,BitVM 2.0 + OCP 机制则更具潜力。它通过 OCP 挑战者机制实现了链下计算和交互,当“挑战”出现时,会在比特币主网执行链上协议,比特币 Layer 1 将充当仲裁者来确保安全性。

BitVM:无需信任的 BTC 跨链未来?

早期的比特币跨链方案普遍采用中心化托管模式,存在着信任风险。而 BitVM 2.0 与 OCP 的结合,则能够提供无需信任的原生安全跨链机制。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依赖中心化机构来桥接 BTC 资产,从而大大降低了风险。

迎接比特币的 “OP 时刻”

当 BitVM 这类不需要更改 BTC 核心代码的技术方案成熟后,比特币或许将迎来自己的 “OP 时刻”。正如以太坊在 Optimistic Rollups 的价值得到认可后,直接催生了一波市场生态爆发一样,BitVM 的成熟也可能为 BTCFi 带来类似的机遇。它将解锁比特币的更多潜能,并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加入到 BTCFi 的生态建设中来。

Tokenomics:BTCFi 的阿喀琉斯之踵

代币激励:饮鸩止渴式的增长?

姑且不论技术解决方案如何内卷和演变,BTCFi 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可行性,而是可持续的 Tokenomics 经济模型。当前,许多解决方案都依赖代币发行和激励,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够吸引用户和资金,但长期来看,它无法建立起健康的生态循环。一旦代币激励停止,用户可能会迅速流失,导致项目走向衰败。

可持续的 BTCFi 经济模型:价值循环才是王道

真正可持续的 BTCFi 经济模型,应该建立在其网络的使用价值之上。当二层网络处理交易并收取费用,并将部分收益回馈给 BTC 质押者时,就形成了一个基于实际需求的价值循环。这种模式并不依赖外部链的采购,而是通过服务自身生态获得收益,在经济模型可持续性上明显更胜一筹。它能够为 BTCFi 带来长期的增长动力,并建立起更加健康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