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市場的現狀與反思
市場回歸基本面:代幣經濟的核心問題
在加密貨幣市場經歷了前期的狂熱投機後,如今我們再次聽到關於“基本面”的討論,這本身就暗示著市場正處於一個相對艱難的時期。本文的核心問題是:加密貨幣項目是否應該通過代幣來獲取運營收入,從而支撐其價值?換句話說,一個加密項目是否必須盈利,才能證明其代幣的價值?
代幣回購:團隊的義務還是策略?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問題就進一步轉變為:項目團隊是否有義務啟動代幣回購機制,以此來增強代幣的效用,並回饋代幣持有者?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涉及項目團隊的責任與承諾。與許多複雜的問題一樣,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或許只能通過各方的坦誠對話和持續探索,才能逐步達成共識。
流動性周期與市場挑戰
私募資本市場的波動與加密貨幣的關聯
私募資本市場(例如風險投資)總是在流動性過剩和流動性稀缺之間不斷搖擺。當市場流動性充足,外部資本大量湧入時,市場情緒往往會變得狂熱,從而推高資產價格。觀察新上市的股票或首次發行的代幣的市場表現,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一規律——流動性膨脹直接導致資產估值上升,同時也刺激投資者提高風險偏好,進而催生出大量新的創業公司。
比特幣減半效應與長尾代幣的困境
加密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周期與比特幣的減半事件密切相關。歷史數據顯示,比特幣減半後的六個月內,市場通常會出現反彈。在2024年,ETF資金的大量流入以及MicroStrategy CEO Michael Saylor的大規模購買,共同構成了比特幣的“需求黑洞”。僅Saylor去年就花費了221億美元購買比特幣。然而,比特幣價格的飆升並沒有帶動那些市值較小的長尾代幣同步上漲。
資金配置的挑戰與創新動力
我們正處於一個資金配置者面臨流動性緊張,注意力被數千種資產分散的時代。而那些多年來努力構建代幣生態的創始人,卻發現很難找到繼續努力的意義。當發行Meme幣的收益遠遠高於開發有價值的應用時,誰還會願意費力去創造真正的價值呢?在之前的市場週期中,Layer-2代幣常常因為交易所的上架和風險投資機構的背書而獲得估值溢價。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湧入市場,這種溢價正在逐漸消失。
加密項目的收入模式分析
理想模式:Aave 和 Uniswap 的成功經驗
對於大多數加密貨幣產品來說,理想的狀態是像 Aave 和 Uniswap 那樣,能夠持續產生穩定的收益。無論是受益於“林迪效應”(即某個事物已經存在的時間越長,它未來繼續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還是得益於先發優勢,這兩款產品多年來都保持著持續的盈利能力。Uniswap 甚至可以通過前端收費來創造收入,這反映了用戶習慣的固化——現在,Uniswap 已經成為去中心化交易所領域的“谷歌”。
投機性收入的週期性與風險
相比之下,FriendTech 和 OpenSea 的收入卻呈現出明顯的週期性。NFT 熱潮的週期大約持續兩個季度,而 Social-Fi 的投機熱潮則僅僅維持了兩個月。如果收入規模足夠大,並且與產品的目標一致,那麼投機性收入仍然是有意義的。許多 Meme 幣交易平台已經躋身“1億美元+手續費俱樂部”,這已經是創始人通過代幣或併購所能期待的最佳結果。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成功往往遙不可及。
基礎設施建設者的收入邏輯轉變
這些項目並非专注于开发面向终端用户的消费级应用,而是专注于构建底层的 基础设施 —— 这里的收入逻辑截然不同。
Web3基礎設施的商業模式轉型
從API訂閱到收入分成:Web3的盈利模式探索
在2018至2021年期間,風險投資機構(VC)大量投資於開發者工具,期望這些工具能夠帶來海量的用戶。然而,到了2024年,生態系統出現了兩大轉變:
首先,Web2的API訂閱模式依賴於龐大的線上用戶量,而Web3仍然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市場,鮮有應用能夠達到百萬用戶規模。其次,Web3的優勢在於高用戶收入貢獻率:加密貨幣用戶由於區塊鏈的特性,更頻繁地投入資金。未來18個月,大多數項目需要調整其商業模式,直接從用戶交易費用中獲取收入。
實際案例:Polymarket與UMA協議的啟示
這一思路並不新鮮。Stripe最初按API調用次數收費,Shopify則採用訂閱制,但後來兩者都轉向了按收入分成的模式。對於Web3基礎設施提供者而言,這意味著通過低價策略搶佔市場——甚至免費提供服務,直到達到一定的交易量,然後再協商分成比例。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假設。
以Polymarket的實際運作為例:UMA協議代幣的核心功能是爭議仲裁,爭議事件的數量與代幣的需求量呈正相關。如果引入交易分成機制,可以将每笔争议押金的0.10%作为协议费用。以10亿美元总统选举押注规模计算,UMA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直接收入。
MetaMask與Luganode的收入來源分析
在理想情況下,UMA可以用這些收入回購並銷毀代幣,但這種做法有利有弊。MetaMask是另一個案例。其內置的兌換功能處理了約360億美元的交易量,僅此一項收入就超過3億美元。類似的邏輯也適用於Luganode等質押服務提供商——費用與質押資產的規模掛鉤。
網絡效應的重要性:技術參數與開發者選擇
但如果API調用的需求持續走弱,開發者為何要選擇某一家基礎設施提供商呢?如果需要共享收入,為何要選擇特定的預言機?答案在於網絡效應。那些具備多鏈兼容性、數據解析精度達到毫秒級、索引響應速度領先三個標準差的基礎設施提供商,將在新項目啟動時獲得優先選擇權——這些技術參數直接決定了開發者的遷移成本。
代幣回購:一種價值回饋機制
代幣回購的興起與美股市場的借鑒
將代幣價值與協議收入掛鉤並非一種全新的趨勢。近期,有多個團隊宣布按收入比例回購或銷毀代幣,其中包括Sky、Ronin、Jito、Kaito和Gearbox。
代幣回購可以被視為效仿美國股市中的股票回購,其本質是在不違反證券法的情況下向股東(在此處指代幣持有者)返還價值。
現金流的重要性:區分有價值與無價值的代幣
在2024年,美國股市的回購規模達到了7900億美元,遠遠超過2000年的1700億美元。在1982年之前,股票回購甚至被視為非法行為。僅蘋果公司在過去十年就斥資8000億美元回購股票。無論這種趨勢能否延續,市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類是擁有現金流並且願意投資自身價值的代幣,另一類則是既沒有現金流,也不願意投資自身的代幣。
代幣回購策略的實施與影響
早期協議的資金分配策略:抵消代幣增發
對於早期的協議或去中心化應用(dApp)而言,將收入用於回購代幣未必是其資金的最佳用途。一種可行的方案是分配足夠的資金,以抵消代幣增發所帶來的稀釋效應。
Kaito 與 Ronin 的不同回購策略分析
Kaito 的創始人近期解釋了其回購策略:這家中心化的公司通過企業客戶獲得現金流,並利用一部分資金通過做市商回購代幣。回購量是新增代幣數量的兩倍,從而實現通縮。
Ronin 則採用了不同的策略:區塊鏈會根據每個區塊的交易量來調整費用。在高峰時期,部分網絡費用會轉入國庫,以此來控制資產供應量,而不是直接進行回購。
未來展望:代幣價格與鏈上行為的影響
在這兩種案例中,創始人都設計了將價值與經濟活動綁定的機制。未來,我們將深入分析此類操作對代幣價格和鏈上行為的具體影響。但目前可以明顯看到的是——隨著估值受到壓制,以及加密貨幣領域的風險投資資金減少,越來越多的團隊將爭奪邊際資金的流入。
結論:生存之戰與未來展望
交易量分成模式與“回購-銷毀”機制
由於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資金軌道,因此大多數團隊都將轉向交易量分成的模式。如果項目已經代幣化,團隊可以實施“回購-銷毀”的機制。
市場的週期性:理性與非理性的交替
執行得當的項目將在流動性市場中勝出,但這也需要承擔在估值泡沫期回購的風險。真相往往只有在事後才能看得清楚。當然,終有一天,關於價格、收益和收入的討論會再次過時——人們將重新為Doge砸錢,搶購無聊猿NFT。
創始人的擔憂:圍繞收入與銷毀的對話
但就當下而言,那些擔憂生存的創始人們已經開始圍繞收入與銷毀展開對話,尋求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