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CPI数据出炉,美国通胀率小幅上升至2.7%,核心CPI维持在3.3%,均符合预期。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将此归因于低基数效应,但这一数据表明美国通胀依然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且二手车、机票等价格上涨是主要推动力。即将于12月12日发布的美联储经济报告,以及12月14日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报告,将为经济走势提供更清晰的信号。
尽管通胀数据并不理想,但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12月18日的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4.25%-4.50%区间。路透社的调查显示,高达90%的经济学家预计此次降息,原因在于就业市场数据显示尽管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韧性。然而,部分经济学家对此表示质疑,认为在通胀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降息缺乏合理性。
展望未来,大多数分析师预计美联储将在1月份维持利率不变。然而,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可能加剧通胀的进口关税和减税政策,将给美联储的决策带来不确定性。美联储的长期目标是将利率恢复到中性水平(约2.9%),但通胀风险依然存在,甚至有经济学家警告核心通胀可能在2025年中期显著超过3%。因此,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将取决于通胀走势、就业市场表现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