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易雲音樂大動作:獨家播客戰略,是真香還是捧殺?
最近,網易雲音樂又搞了個大新聞,宣布跟一堆「知名」創作者簽了獨家播客合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在音頻內容這塊加碼投資。音樂、情感、人文、商業… 聽起來好像什麼都想抓,但真的能抓得住嗎?羅大佑、蘇芩、李焯雄、樊登、七堇年、大冰… 名單拉出來,乍一看星光熠熠,仔細一琢磨,這陣容,emmmmm… 見仁見智吧。
音樂教父、情感大V齊聚雲村,這盤棋下得有點意思
說實話,網易雲音樂在音樂 App 裡頭,算是比較有想法的。但現在光聽歌已經不夠了,得搞點別的花樣才能留住用戶。播客這玩意兒,說白了就是聲音版的部落格,成本低,門檻也低。找幾個有點名氣的人來撐場面,的確能吸引一些眼球。但問題是,現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用戶的時間就那麼多,憑什麼要聽你的播客?這盤棋,下得是有點意思,但能不能贏,還真不好說。
羅大佑聊18歲,李焯雄解紅玫瑰,大冰…還是先別提他了吧
網易雲音樂這次搬出來的幾個「大咖」,其實也就是那麼回事。羅大佑,華語音樂教父,這名頭夠響亮吧?一檔《與羅大佑共聊18歲》,聽起來好像要分享什麼人生哲理,結果還不是聊聊英文歌《Beautiful Dreamer》對他的影響?說白了,就是賣情懷。當然,情懷這東西,有人買單就好。但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還真的聽羅大佑?
李焯雄,《紅玫瑰》、《忽然之間》的作詞人,這履歷夠漂亮吧?一檔《李焯雄:歌詞的字我訂造》,聽起來好像要解密經典歌詞的創作秘辛,結果還不是跟你聊聊《紅玫瑰》是怎麼寫出來的?說實話,歌詞這種東西,見仁見智,過度解讀反而沒意思。
至於大冰… 他的音樂播客《大冰的播客》融合真實故事與民謠音樂?抱歉,我實在對這種「聲音療癒樹洞」提不起興趣。雞湯喝多了,也會膩的。
情感陪伴?蘇芩陸琪陶白白,別把焦慮當流量密碼!
蘇芩、陸琪、陶白白… 網易雲音樂這次的情感陣容,簡直是把「焦慮」兩個字寫在了臉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情緒容易崩潰,這我知道。但把這些焦慮拿來當流量密碼,真的好嗎?
蘇芩的《蘇芩的暖聲故事》,號稱要撫慰現代人的日常情緒。說實話,這種「暖聲」聽多了,只會讓人覺得更加空虛。現代人需要的不是廉價的安慰,而是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
陸琪的《陸琪情感調頻》,回答聽眾情感諮詢,解析親密關係難題。拜託,情感問題是這麼容易就能解決的嗎?隨便在網上找個人給你「解析」,還不如自己多讀點書,提升一下情商。
至於陶白白… 星座情感話題?抱歉,我對這種偽科學的東西實在提不起興趣。信星座,不如信自己。
人文、商業也來湊熱鬧?樊登、杜素娟、七堇年,網易雲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網易雲音樂的野心還真不小,搞完音樂、情感,現在連人文、商業都要插一腳。樊登、杜素娟、七堇年… 這些名字擺在一起,感覺就像是大學選修課的課表,讓人昏昏欲睡。
帆書(原樊登讀書)的樊登,在《樊登的朋友圈》裡跟文化學者對話,探討閱讀與人生?說實話,樊登的商業味太濃了,聽他聊閱讀,總感覺像在推銷課程。而且,現在誰還真的花時間去「深刻」閱讀?碎片化資訊的時代,這種節目真的有人聽嗎?
文學教授杜素娟的《杜素娟的會客廳》,要細膩解讀經典文學作品?拜託,經典文學這種東西,已經被無數人解讀過了,還能解讀出什麼新花樣?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還真的對經典文學感興趣?
青春文學作家七堇年在《取景框》中與不同青年文學漫談,重構成長敘事與時代記憶?這… 聽起來就很文藝腔。說實話,我對這種無病呻吟的青春文學實在愛不起來。時代記憶?誰的時代記憶?還不如多關心一下眼前的生活。
高活躍、高粘性?別逗了,流量密碼失效了嗎?
網易雲音樂說他們有「高活躍、高粘性的音頻內容社區」? 拜託,這種話聽聽就好。現在的流量密碼,變化的速度比翻書還快。今天流行短視頻,明天可能就流行直播,誰知道呢?
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你搞這麼多播客,真的能留住用戶嗎? 還是只是讓他們在 App 裡多停留幾分鐘,然後就去刷抖音、看 B 站了?
說到底,內容才是王道。如果你能做出真正有價值、有深度的內容,用戶自然會留下來。但如果只是堆砌一些有名無實的「大咖」,搞一些換湯不換藥的節目,那最後只會淪為一場空。
網易雲音樂這次的播客戰略,到底是真香,還是捧殺? 我只能說,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