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加密計劃」:美國重塑金融霸權,擁抱區塊鏈未來

加密貨幣烏托邦:SEC的狂想曲,還是美國金融的未來?

前言:一場關於加密貨幣的政治豪賭

大家下午好。聽完 Norm 熱情洋溢的介紹,我心裡只想翻個白眼,但還是得感謝各位賞臉邀請我來這裡,特別是在這個我個人認為是美國在加密資產市場上準備大顯神威、又同時危機四伏的關鍵時刻。當然,為了避免被合規部門釘在恥辱柱上,我必須先聲明,接下來我說的每一句話,都只代表我個人的瘋言瘋語,跟 SEC 官方立場絕對沒有半毛錢關係,請各位自行斟酌服用。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和 Hester Peirce 委員(她就是那個加密貨幣界的自由鬥士)偷偷策劃的「加密計劃(Project Crypto)」。這個計劃的目標很簡單粗暴,就是要協助我們敬愛的川普總統,把美國打造成一個空前絕後的「全球加密之都」。別笑,我是認真的。但先別急著開香檳,在深入探討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之前,我想先帶大家坐上時光機,回顧一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幾個關鍵的轉捩點。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而我們現在所處的節點,跟過去那些風起雲湧的時刻,簡直像到讓人頭皮發麻。我們即將塑造的未來,必須要配得上我們所繼承的偉大遺產,就算這個「偉大」兩個字,聽起來有點諷刺。

歷史的幽靈:從梧桐樹到電傳打字機,再到區塊鏈

華爾街的困境:一場關於清算與結算的噩夢

創新這玩意兒,就像一陣風,時而輕柔,時而狂暴,總是無預警地席捲我們的資本市場。1792 年,這股風吹動了一棵位於華爾街的梧桐樹,樹蔭下,二十幾個股票經紀人聚在一起,簽署了一份羊皮紙協議,這份協議只有不到一百個字,卻孕育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一個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呼風喚雨的金融巨擘。但各位可別以為華爾街的故事,就是一部歌舞昇平的發財史。幾個世紀以來,我們的市場從未停止進化,它們隨著時代的思潮和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擴張、演變、重塑。市場之所以充滿活力,是因為有人的參與,更精確地說,是有人的貪婪和恐懼在驅動。市場引導人類的創造力去解決社會上最棘手的問題,當然,也用高額的回報來獎勵那些開創出最受歡迎、最有價值的解決方案的人。這就是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在背後默默操控:就算人們只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市場也能巧妙地將他們導向一條服務公共利益的道路。當然,這條道路上往往佈滿了荊棘,還會不時出現幾個血淋淋的陷阱。

看不見的手?SEC的監管與創新的拉鋸戰

而 SEC 的職責,就是當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警察,保護這個市場,確保人類的創造力和技能,能夠最大限度地造福社會(而不是一小撮華爾街精英)。但說實話,在 SEC 的歷史上,我們既曾不小心地促進過創新,也曾無意中扼殺過不少天才的想法。幸好,歷史證明,創新的力量終將戰勝保守的阻力。當我們的監管姿態能夠以審慎的態度迎接創新,而不是像驚弓之鳥一樣害怕改變,美國的領導地位總能更上一層樓。各位可以想像一下,20 世紀 60 年代,那時我還沒出生,華爾街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牛市,但檯面下的市場運作卻一團糟。大部分的清算和結算業務,仍然依賴著昂貴又繁瑣的紙本作業流程。堆積如山的紙質股票證書,必須由職員用手推車搬運,在華爾街和美國各大金融中心之間來回奔波。那畫面,簡直就像在拍默片!

這種老掉牙的清算結算體系,原本是為了一個更悠閒的年代所設計的,顯然已經無法負荷暴增的交易量。任何一家公司處理延遲,就會拖累整條產業鏈;證券遺失、遭竊的事件層出不窮;交易失敗的比例大幅攀升;有些體質較弱的券商,甚至因為交易中斷而面臨破產。為了應付這種窘境,交易所不得不縮短交易時間,甚至在每週三停止交易,只為了讓公司有時間處理那堆積如山的紙質文件。

「加密計劃」:SEC的史詩級轉身?

特朗普的加密貨幣夢:美國能否成為全球加密之都?

當時的 SEC 主席形容這場系統性崩潰是「40 年來證券業最為嚴重且持久的危機……公司破產、投資者信心驟降。」幸好,SEC 並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積極推動市場參與者建立起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美國存管信托與清算公司(DTCC),徹底改變了證券的持有與交易方式。從此以後,再也不需要讓紙質證書在客戶與券商、券商與券商之間流轉。證券的所有權開始以電子帳本記帳的方式完成。實體證書被「凍結」,安全地保存在金庫裡,而所有權則透過電腦系統轉移,為今天的清算與結算系統奠定了基礎。就像我身邊這台電傳打字機一樣,它曾經是當時市場信息傳播的一項重大突破,讓美國人可以一行一行地即時接收交易信息。但創新不應該只是緬懷過去的輝煌。

到了 1990 年代後期,電子交易系統開始風靡,徹底顛覆了傳統市場結構的許多假設。當時的 SEC 主席 Arthur Levitt 也認為,SEC 有責任為電子市場的創新提供監管彈性。因此,在 1999 年推出的《另類交易系統條例》(Reg ATS),允許這些系統以券商的身分進行監管,而不是被歸類為傳統交易所。這也將我們帶到了今天——一個需要美國展現雄心壯志的時刻,一個可以徹底釋放這種雄心壯志的絕佳機會。

我們的監管框架不應該像個老古董一樣,死守著模擬時代的規則,拒絕探索新的領域。畢竟,未來正以驚人的速度向我們逼近,世界也不會停下來等我們。美國不能只是勉強趕上數位資產革命的腳步,我們必須成為領頭羊,引領整個行業向前發展。

擁抱還是扼殺?SEC在加密貨幣浪潮中的角色

今天,我要向全世界宣告,在我領導下的 SEC,絕不會袖手旁觀,眼睜睜看著創新在海外蓬勃發展,而我們自己的資本市場卻停滯不前。為了實現特朗普總統將美國打造成全球加密之都的宏偉願景,SEC 必須從全局的高度來思考,全面評估將我們的市場從鏈下遷移到鏈上的潛在益處與風險。沒錯,我們正站在資本市場歷史的一個嶄新門檻上。正如我前面所說,今天我要正式宣布啟動「加密計劃」,這是一項涵蓋整個 SEC 的倡議,旨在全面現代化證券法規,使美國的金融市場能夠順利地遷移到區塊鏈上。別懷疑,我說的是「全面遷移」。

就在幾週前,特朗普總統簽署了《GENIUS 法案》,為穩定幣設立了全球支付領域的黃金監管標準。在簽署之後,他公開表示支持國會在今年之內通過加密市場結構立法。我非常讚賞眾議院在這個進程中所展現出的跨黨派支持,並且期待參議院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為我們的市場建立起一套能夠抵禦監管濫權的制度結構,從而鞏固美國在全球加密產業中的主導地位。

昨天,總統數位資產市場工作組發布了《PWG 報告》,為 SEC 及其他聯邦機構提供了明確的建議,旨在建立一套框架,以維持美國在加密資產市場中的領導地位。這份報告是一份藍圖,旨在確保美國在區塊鏈與加密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正如總統上週所說,他希望「全世界都運行在美國技術的基礎設施之上」。而我已經準備好全力以赴,幫助他實現這個目標。

因此,我正式啟動了「加密計劃」,並且指示 SEC 的政策部門與由 Peirce 委員領導的加密工作小組密切合作,迅速制定出實施《PWG 報告》建議的具體方案。「加密計劃」將確保美國繼續成為世界上最適合創業、開發前沿科技、參與資本市場的國家。我們會把那些因為上一屆政府的「以執法代替監管」政策和惡名昭彰的「第二版切斷渠道行動(Operation Chokepoint 2.0)」而被迫逃離美國的加密企業,重新吸引回國內。不論是老牌企業還是新加入者,SEC 都歡迎那些渴望創新的市場參與者。

SEC的「加密計劃」藍圖:四大核心支柱

「加密計劃」將涵蓋 SEC 內部的一系列舉措。簡單來說,我打算從四個方面著手,把 SEC 徹底改造成一個擁抱加密貨幣的監管機構。當然,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能看到驚人的成果。

重塑加密資產發行:告別離岸結構,擁抱美國「黃金時代」?

首先,我們的目標是讓加密資產的發行重新回到美國。那些複雜的離岸公司結構、虛偽的去中心化表演,以及關於加密資產是否屬於證券的無聊爭論,都將成為過去式。特朗普總統早就說過,美國正處於她的「黃金時代」——而在我們的新議程下,加密資產經濟也將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根據《PWG 報告》的建議,我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在美國盡快建立起一套適用於加密資產發行的監管框架。資本的形成,是 SEC 使命的核心,但長久以來,SEC 總是無視市場對選擇的需求,並且不斷打壓基於加密貨幣的融資模式。這種做法,導致加密市場逐漸遠離資產發行,讓美國投資者喪失了透過這項革命性技術參與到生產性經濟活動的機會。SEC 長期以來對加密資產採取迴避態度,那種「先開槍後提問」的野蠻作風,必須徹底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監管的迷霧:什麼是證券?什麼不是?

儘管 SEC 過去的立場是將大多數加密資產視為證券,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加密資產根本就不是證券。然而,由於那個該死的「Howey 測試」適用範圍過於模糊,導致許多創新者為了保險起見,乾脆把所有的加密資產都當成證券來處理。美國的創業家們正在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各種類型傳統系統與工具的現代化。舉個例子,俄亥俄州現任聯邦參議員、同時也是前企業家的 Bernie Moreno,在參選之前創立了一家將汽車產權證上鏈的公司。他看到了產權轉移過程中的效率問題,並且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出了實用的解決方案。這種創新精神,才是美國的希望!

這些創業家們需要,而且也理應擁有一套清晰明確的判斷標準,讓他們能夠判斷自己的業務是否受到證券法的約束。我已經指示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制定明確的指南,方便市場參與者判斷一項加密資產是否屬於證券,或者是否構成投資合約。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他們根據這些明確的標準,將加密資產進行分類,例如數位收藏品、數位商品或是穩定幣,並且評估其交易的經濟實質。透過這些分類,市場參與者就能判斷發行方是否存在持續的承諾或義務,進而判斷該資產是否構成投資合約。簡單來說,就是讓大家知道遊戲規則,不要再瞎子摸象了。

此外,被認定為證券,也不應該成為發展的原罪。我們需要一個能夠適應加密證券的監管框架,讓這些產品可以在美國市場蓬勃發展。許多發行方會傾向於利用證券法所提供的產品設計靈活性,而投資者也能從分紅、投票權等證券屬性中受益。項目方不應該被迫在非理想的階段就設立 DAO、創建離岸基金會,或是過早地進行去中心化。我個人對於加密證券在商業中的新應用感到非常興奮,例如透過代幣化股票參與區塊鏈共識機制等等。這簡直就是金融科技的未來!

因此,對於那些確實屬於證券法管轄範圍的加密資產交易,我已經要求工作人員提出專門的披露規定、豁免條款和「安全港」制度,包括針對所謂的「首次代幣發行(ICO)」、「空投」和網路獎勵計劃等等。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發行方不再因為法律風險而將美國用戶排除在外,而是主動選擇將美國用戶納入發行計劃,從而享受法律的確定性和友善的監管環境。我深信,只要我們堅持這個方向,就有可能迎來一場創新的寒武紀大爆發。各位,想像一下那個盛況吧!

此外,許多公司都希望將普通股、債券、合夥權益等傳統證券進行「代幣化」,或是代幣化由其他機構發行的證券。但礙於美國的監管障礙,這類創新大多只能在海外進行。同時,我們的政策部門也收到了大量的申請——從華爾街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公司,到矽谷的獨角獸企業——它們都希望能獲得批准,在美國境內合法地分發證券代幣。我已經要求委員會積極與這些公司合作,在適當的情況下提供監管豁免,確保美國不會在加密貨幣的創新浪潮中被遠遠甩在後頭。這不僅是為了企業的利益,更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擁抱自托管:捍衛個人財產權,還是放任風險滋生?

第二,如果想要實現總統的目標,SEC 必須確保市場參與者在選擇託管和交易平台時,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正如我過去曾多次強調的,擁有和自主管理私有財產的權利,是美國最核心的價值觀之一。我堅信,每個人都有權利使用自託管錢包來持有自己的加密資產,並且自由參與鏈上的各種活動,例如質押等等。當然,有些投資者仍然會選擇將資產委託給經過 SEC 註冊的中介機構,例如券商或投資顧問。這些機構在提供託管服務時,自然也必須承擔額外的監管要求。這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的任期內,落實《PWG 報告》關於「現代化 SEC 對註冊中介機構託管義務」的建議,將會是一項優先事項。前一屆政府所推行的「特殊目的券商框架」、SAB 121 文件,以及臭名昭著的「切斷渠道行動 2.0」,導致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任何合規的加密資產託管服務提供者。現行的託管規定,根本沒有考慮到加密資產的特殊性質。我已經指示工作人員研究如何調整現行制度,包括在必要的時候提供豁免或是修改規則,以促進加密資產託管服務的發展。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全新的領域。

超級應用:金融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PWG 報告》同時也建議,應該允許市場參與者在最有效率的許可結構下開展多樣化的業務。我們不能強迫他們被塞進一個不合時宜的「普羅克拉斯提斯之床」式的監管體系。我支持讓他們在充分保障投資者權益的前提下,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業務的監管路徑。畢竟,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獨特性,監管也應該因地制宜。

第三,我擔任主席的另一項重要目標,是允許市場參與者在「超級應用(Super-Apps)」框架下進行創新。很多人都問我:「什麼是超級應用?」其實很簡單:證券中介機構應該能夠在一個平台上,憑藉一張牌照,就能夠提供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一家擁有替代交易系統(ATS)的券商,應該可以同時提供非證券類加密資產交易、證券類加密資產交易、傳統證券服務,以及質押、借貸等各種服務,而不需要申請超過五十個州的牌照,或是多張聯邦級的執照。這才是真正的效率!

DeFi的誘惑:SEC能否在去中心化浪潮中找到平衡?

目前,聯邦證券法並沒有禁止註冊交易平台上線非證券資產。我已經指示委員會的員工制定進一步的指導和方案,以推動這類「超級應用」落地。說不定我們最終會把它命名為「Reg Super-App」。聽起來是不是很酷?

根據《PWG 報告》的建議,SEC 應該與其他監管機構協作,為註冊中介建立最簡潔高效的許可制度,避免讓它們同時受到多重監管。這種模式在銀行業已經被廣泛採用,例如銀行通常不需要額外註冊為券商或清算機構。監管機構應該盡可能以最低必要的劑量提供監管,在保護投資者的同時,激勵企業的成長。我們不應該用過度、家長式的監管把企業逼到海外,更不能讓監管負擔偏袒資源豐富的大公司,從而扼殺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我們要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根據《PWG 報告》的具體建議,我已經指示委員會制定一套框架,讓非證券類加密資產與證券類加密資產可以在同一個 SEC 監管的平台上並行交易。此外,我也要求評估如何運用委員會的權力,允許某些加密資產在非 SEC 註冊的交易平台上線。這樣不僅能讓州許可的平台提供更多的資產,也將為 CFTC 監管的平台提供保證金功能,即使國會尚未給予其額外的權限,這也能釋放出更大的流動性。各位,這就是監管的藝術!

創新豁免機制:SEC的「試錯」空間?

第四,我已經指示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更新那些陳舊的監管規則,以釋放鏈上軟體系統在美國證券市場中的巨大潛力。鏈上的軟體形式多樣,有些系統是真正去中心化的,不依賴任何中介機構運營;而另一些系統則由特定的運營方維護。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應該在我們的金融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我們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

任何關於加密資產的市場結構監管框架,都必須為不依賴中心化中介機構的鏈上軟體開發者提供明確的發展路徑。去中心化金融(DeFi)軟體系統——例如自動化做市商(AMM)——能夠實現自動化、非中介的金融市場活動。美國聯邦證券法一貫假設市場中存在需要監管的中介機構,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強行引入中介機構,只為了迎合舊有的監管邏輯。如果市場本身能夠在沒有中介機構的情況下運作,我們就應該尊重市場的選擇。不要強人所難!

我們將為這兩種模式——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在美國市場中各自的發展留出空間。我們會保護那些單純發布軟體代碼的開發者,合理劃清中介參與與非中介活動之間的界線,並且為那些希望運營鏈上軟體系統的中介機構制定清晰、可行的監管規則。DeFi 及其他鏈上軟體系統,將會成為我們證券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冗餘或過度的監管所扼殺。我們要擁抱創新,而不是扼殺創新!

為了實現這個願景,我們需要修改現有的規則。舉例來說,如果想要支持證券的鏈上交易,我們可能需要修訂《全國市場系統法規》(Reg NMS)。事實上,早在二十年前,我就曾經與時任委員 Cynthia Glassman 聯合撰寫反對 Reg NMS 的異議意見,而今天看來,當年的擔憂更具現實意義。在過去的二十年裡,Reg NMS 所施加的過度要求,扭曲了市場活動,阻礙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自然演進。當年,國會所設想的是讓「競爭的力量,而不是多餘的監管」來主導全國市場系統的發展。我將會努力推動我們回歸到這個初衷,進一步促進市場中的創新與競爭。我們要讓市場自己說話!

最後,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美國經濟的引擎。特朗普總統曾說過,美國是「建設者之國」。在我領導下,SEC 將會鼓勵這種精神,而不是用繁文縟節與一刀切的規則來加以壓制。當前,委員會正在積極考慮一些業界提出的改革建議,以激發創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在探討引入「創新豁免機制」——讓註冊與非註冊的機構都可以快速地將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推向市場,即使這些模式與現有的規則並不完全匹配。我們要給創新者更多的空間!

在我的設想中,這個創新豁免機制將允許技術先鋒與商業創想家立刻參與市場,而不需要遵守那些不合時宜或阻礙經濟活動的繁瑣規定。相對應地,他們將需要遵守一些基於原則的條件,以實現聯邦證券法的核心政策目標。這些條件可能包括:定期向 SEC 報告的承諾、引入白名單或「認證池」功能,以及僅允許符合合規功能標準(例如 ERC3643)的證券代幣進行流通。我鼓勵市場參與者與 SEC 的員工在制定模型的過程中,都將「商業可行性」作為核心考量。我們要讓監管與創新並行不悖!

華麗轉身還是空頭支票?「加密計劃」的風險與挑戰

在推動上述各項優先事項的同時,我當然也清楚地意識到,將美國打造成全球加密之都,絕非易事。這不僅僅是一場監管模式的轉型,更是一場跨世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正視潛在的風險,並且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才能確保「加密計劃」能夠順利推行,而不是淪為一場華而不實的空頭支票。

監管套利與市場操縱:SEC能否有效應對?

首先,隨著加密資產市場的快速發展,監管套利和市場操縱的風險也日益突出。如果監管框架不夠完善,不法分子可能會利用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的監管差異,從事非法活動,損害投資者的利益。SEC 必須加強國際合作,與各國監管機構攜手打擊跨境犯罪,並且建立一套完善的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和制止市場操縱行為。這是一場與犯罪分子的賽跑,我們必須跑在他們前面!

技術陷阱與安全漏洞:鏈上金融的隱憂

其次,鏈上金融的發展也面臨著技術陷阱和安全漏洞的威脅。區塊鏈技術雖然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度高等優點,但也存在著智能合約漏洞、駭客攻擊等風險。一旦發生安全事件,投資者可能會遭受巨大的損失,甚至可能動搖整個市場的信心。SEC 必須加強對鏈上技術的監管,推動安全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並且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機制,及時應對突發事件。我們要確保鏈上金融的安全可靠!

傳統金融的反撲:SEC能否頂住壓力?

最後,我們還必須面對來自傳統金融勢力的反撲。加密資產市場的崛起,無疑會對傳統金融體系構成挑戰,甚至可能顛覆現有的利益格局。傳統金融機構可能會利用其雄厚的資源和政治影響力,阻礙加密資產的發展。SEC 必須堅持獨立公正的立場,頂住各方壓力,確保加密資產市場能夠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我們要捍衛創新的權利!

總之,從梧桐樹下的紙質協議到區塊鏈上的電子帳本,創新之風從未停歇。我們的使命,就是讓這股風繼續推動美國的領導地位不斷前行。畢竟,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從未滿足於追隨他人。我們不會在場邊觀望。我們將引領潮流。我們將親自構建。而且,我們將確保下一個金融創新篇章,在美國書寫。這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承諾!

非常感謝各位今天的聆聽。請隨時關注我們即將發布的公告與提案,我也誠摯地歡迎各位一如既往地提出寶貴的建議與意見。讓我們一起攜手,打造一個更加美好的金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