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藥的「舊帳本」:一場鬧劇般的維權事件?
6月30日晚間,一紙公告猶如平地驚雷,炸開了北大醫藥的「舊帳本」。公告稱,近百名離退休人員持續衝擊、圍堵公司經營辦公場所,聲討歷史遺留的住房和待遇問題。這場面看似荒誕的維權事件,猶如一顆深水炸彈,將北大醫藥檯面下的暗湧通通炸了出來,讓人不禁想問:這背後到底藏了多少陳年爛帳?
圍堵事件背後:積怨已久?
當「離退休人員」、「衝擊辦公場所」、「住房與福利待遇」、「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字眼赤裸裸地出現在上市公司公告中時,即便北大醫藥再三強調事件對生產經營無實質影響,並聲稱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也難以阻止輿論的譁然。投資者和業界人士的討論焦點,早已超越事件本身,轉向更深層次的追問:為何偏偏是現在爆發?誰該為這些舊帳負責?事件又將走向何方?要知道,過去那些搶公章、撬門鎖、刑事拘留的醫藥企業鬧劇,最終指向的不是股權糾紛,就是公司管理經營的混亂。這次的圍堵事件,難道也是冰山一角?
半年的動盪:高層大換血
回顧這半年來北大醫藥發生的種種,用「內憂外患」來形容恐怕都不為過。自2024年底新實際控制人入主以來,公司治理結構便進入了動盪模式,簡直比八點檔連續劇還精彩:
- 2月,董事會換屆,來自大股東西南合成的5名董事被更換,上演了一齣「大風吹」;
- 3月,董事長齊子鑫辭職,留下一個令人玩味的背影;
- 4月,新實際控制人徐栩當選董事長,宣告新時代的來臨;
- 5月,來自西南合成的原董事毛潤被罷免,毛潤本人還跳出來反對罷免,這劇情夠抓馬吧;
- 6月,執掌公司8年的總裁寇平等辭職,管理層再次洗牌,簡直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除了上述高層人事變動,監事徐偉鋒、董事任躍華、董事張勇也在今年上半年先後遞交辭呈,這番「清場」動作,不禁讓人聯想到權力鬥爭的戲碼,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方正」體系退場:品牌危機浮現
原班人馬基本「清場」的背後,是「易主」下的股權「大挪移」。2024年12月,新優勢國際通過收購方正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西南合成100%股權的方式,間接拿到了北大醫藥的控股權,徐栩也正式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新股東帶來了新資本、新人選,也帶來了一個「新身份」:北大醫藥正式宣告「方正」體系徹底退出。然而,這看似華麗轉身的背後,卻給北大醫藥帶來了一連串的隱憂。最直接的,莫過於不得不面臨徹底剝離「北大」品牌的危機。根據當時的公告,「新優勢國際及合成集團應促使合成集團下屬企業在合理時間完成公司名稱變更手續,變更後的公司名稱不得含有字號”北大”“北大醫藥”“北醫”或類似字號。」這意味著,「北大醫藥」時代即將畫上句點,這對於一個長期依賴「北大」光環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實在令人擔憂。
管理危機:新舊交替的陣痛
與「方正」體系劃清界限,深層次帶來的是業績壓力和體系重塑,以及原有制度與新實際控制人之間的磨合問題。而就在「新身份」尚未徹底落地之際,過去幾十年未理清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化身為「離退休人員圍堵事件」,成為最先浮出水面的一根導火索。圍堵不過是形式,它真正暴露的,是這家企業的管理危機:老帳壓著沒清,新帳已經堆上了檯面,管理層卻在忙著「換劇本」,這齣戲碼,到底要演到什麼時候?
北大醫藥的前世今生:三階段演變
要理解北大醫藥今日的困境,就不得不回溯其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從實際控制權的角度來看,北大醫藥的前世今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階段,每個階段都充滿了變數與挑戰,也塑造了如今這家公司的獨特面貌。
第一階段,是其身為西南合成製藥廠,並入北大方正體系之後,成為後者醫藥產業核心的時期。這段時間,北大醫藥最耀眼的標籤,莫過於頭頂上的「北大」光環。這可不是隨便掛個名而已,而是實實在在的品牌背書,讓北大醫藥在市場上如魚得水,更容易吸引科研合作和人才。你可以想像,當時的北大醫藥,就像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起跑線就比別人領先一大截。
在此期間,北大醫藥還通過吸收方正集團旗下的醫藥製造資產大新藥業和醫藥流通資產北醫醫藥,以及剝離原料藥資產的方式,完成了涵蓋製劑、醫藥流通兩大板塊的核心業務佈局。這一步棋,讓北大醫藥的產業鏈更加完整,也為其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大系」時期:品牌紅利與資源挹注
北大醫藥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毫無疑問是其身處「北大系」的時期。那時候,頂著「北大」這塊金字招牌,簡直就像拿到了市場的入場券,無論是產品推廣還是人才招募,都事半功倍。可以說,「北大」二字,就是品質和信譽的保證。
營運策略:求穩為主
2020年,隨著「北大系」方正集團破產重整,中國平安斥資482億元參與重整,間接取得了北大醫藥的控股權。然而,平安入主後,北大醫藥的運營策略卻趨於保守,猶如一艘在平穩海面上航行的巨輪,雖然穩健,卻也缺乏了乘風破浪的魄力。業務架構依然維持在製劑與醫藥流通兩大板塊,戰略上堅持「重醫藥工業,優化醫藥商業」,業務上強調聚焦「抗感染類、鎮痛類、精神類」等重點領域,經營思路則延續「補產品、補產能、抓市場」。這種四平八穩的策略,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或許是求穩的最佳選擇。
業績下滑:後繼乏力
然而,平安系的「穩紮穩打」,並未給北大醫藥帶來持續的增長動力。恰恰相反,由於平安並未對北大醫藥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導致公司在業績上逐漸落後於市場環境的變革。從2021年至2024年,北大醫藥的藥品製造業不僅收入持續下滑,毛利率水平也從近65%一路下滑至不到58%,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號。
過度依賴:關聯交易的隱憂
更令人擔憂的是,北大醫藥的經營逐漸暴露出過於依賴北大國際醫院交易的風險。2022年,北醫醫藥與北大國際醫院交易額佔公司營收的39%,而到了2024年3月,這一數字已經超過50%!換句話說,公司一半的「命脈」都繫於這筆關聯交易之上。這種過度依賴單一客戶的模式,猶如在懸崖邊行走,一旦合作生變,後果不堪設想。
「新優勢」時期:浙商入主,變局伊始
2024年底,隨著浙商徐栩透過新優勢國際,從方正商業管理手中收購合成集團100%股權,北大醫藥正式進入「新優勢」時期。這段時期,充滿了不確定性,也蘊藏著新的機遇。
品牌失效:北大光環褪色
值得一提的是,新優勢間接控股北大醫藥,不僅意味著北大醫藥脫離「方正系」,更意味著「北大」品牌即將在短時間內「失效」。對於一家長期依賴「北大」品牌背書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失去了「北大」的光環,北大醫藥還能靠什麼吸引市場的目光?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業績壓力:斷供危機
與此同時,昔日仰賴的最大客戶「斷供」,也給北大醫藥業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2024年4月,北大醫藥發布公告,稱北大國際醫院與北醫醫藥的合作協議即將到期,管理方已明確將通過公開招標重新選擇流通合作方。如果北醫醫藥失標,公司將在2025年損失2億元銷售收入,淨利潤減少約2000萬元。這意味著,北大醫藥原有的兩大底盤——「北大」品牌背書與「旱澇保收」的大客戶收入,可能在短期內同時消失,可謂雪上加霜。
戰略迷航:何去何從?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連續4年藥品製造業收入持續下滑、毛利率大幅跳水後,2025年一季度,北大醫藥營收與淨利潤依舊個位數緩慢增長,扣非淨利潤甚至下滑1.65%。兩組數字證明,北大醫藥的「重醫藥工業」戰略還未發揮實質作用,集採所吞噬的業績空間也還未回歸正軌。因此,北大醫藥如今所面臨的困境,或許比一系列轉型中的仿製藥企業都複雜:品牌失效、人事動盪、業績承壓,再加上行業整體面臨集採常態化、合規要求強化的趨勢。北大醫藥眼下最缺的,不是利潤表上的漂亮數字,而是一個能夠整合舊秩序、構建新邏輯、重拾業績高增長的明確戰略坐標。
當「北大」不再:它還剩下什麼?
或許換個更直白的問題:當「北大」兩個字不能再用了,它還能靠什麼留在牌桌上? 這是一個關乎北大醫藥生死存亡的拷問。在經歷了股權更迭、高層洗牌、業績下滑、品牌危機等一系列風波後,北大醫藥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前方是迷霧重重,還是柳暗花明? 答案,或許只有時間才能揭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北大醫藥無法找到新的核心競爭力,無法擺脫對「北大」品牌的依賴,那麼,它的未來,恐怕難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