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血色浪漫”:节卡股份IPO藏雷,烧钱扩张何时盈利?

内容 隐藏

人形机器人:节卡股份科创板IPO背后的“血色浪漫”?

被资本裹挟的“伪龙头”: 招股书里藏不住的雷

人形机器人概念炙手可热,仿佛站在了科技革命的风口浪尖。然而,当节卡股份这样一家自诩为行业“领头羊”的企业,带着一份“带血”的招股书,试图叩开科创板的大门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科技创新的希望,还是资本逐利的闹剧?

节卡股份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光鲜亮丽的。人形机器人概念加持,行业领先地位傍身,似乎一切都预示着美好的前景。但仔细剖析其招股书,却发现这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巨额亏损、产能过剩、内控失序等多重风险。这不是一场浪漫的“科技革命”,而更像是一场充满血腥味的资本游戏。

我们必须撕下这层“人形机器人”的华丽包装,用数据说话,揭露节卡股份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这家公司,真的是科创板所需要的“硬科技”企业吗?还是仅仅是一个被资本裹挟的“伪龙头”?其招股书里,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雷”?投资者又该如何擦亮双眼,避免成为这场“血色浪漫”的牺牲品?

“烧钱”无底洞:节卡股份的盈利困境与资本迷局

亏损黑洞:越卖越亏,科创板的“特权”不该被滥用

科创板允许亏损企业上市,本意是支持那些具有创新潜力、但尚未实现盈利的初创企业。然而,节卡股份的亏损,却似乎陷入了一个“越卖越亏”的怪圈。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6700万元,2023年单年亏损更是高达2855万元。更令人费解的是,2023年节卡股份的销量达到了4681台,但亏损却同比扩大了整整4倍!

这种“以量换价”、“烧钱换市场”的模式,真的是可持续的吗?科创板的“亏损上市”特权,不应该成为企业掩盖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的遮羞布。如果一家企业长期无法实现盈利,那么其所谓的“创新”又能走多远?

畸高的“三费”:营销驱动还是技术空心?

节卡股份的“烧钱”模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畸高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统称“三费”)上。招股书显示,公司的销售费用率高达3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9%;研发费用率也达到了24%;管理费用率则为15%。这三项费用加起来,几乎吞噬了公司近70%的营收。

如此高的“三费”占比,令人不禁怀疑:节卡股份究竟是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还是一家营销驱动型企业?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真正的技术创新中,还是仅仅用于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如果过度依赖营销,而忽视了核心技术的研发,那么这家企业的未来发展,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造血能力堪忧:依赖外部输血,何时才能自给自足?

除了持续亏损和畸高的“三费”之外,节卡股份的造血能力也令人担忧。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为-455万元,这意味着公司自身的经营活动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来维持运营,需要依赖外部融资“输血”才能生存。

长期依赖外部融资,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一旦融资渠道受阻,或者投资者信心不足,节卡股份的资金链将面临断裂的危险。因此,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实现财务上的自给自足,才是节卡股份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产能泡沫与价格战: 节卡股份的“大跃进”式扩张

产能利用率低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节卡股份招股书中规划的产能扩张蓝图,看似雄心勃勃,实则可能是一场危机四伏的“大跃进”。2023年,公司设计产能为5000台,然而实际产量仅为3805台,产能利用率不足76%。这意味着,每生产一台机器人,都伴随着24%的产能闲置,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降低了盈利能力。

这种产能利用率低下的情况,已经敲响了警钟。如果节卡股份不能有效提升产能利用率,那么未来的大规模扩张,很可能将导致更加严重的资源浪费。

激进扩张的隐忧: 豪赌未来,还是饮鸩止渴?

即便如此,节卡股份仍然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3.7亿元,用于建设年产4万套协作机器人的智能化生产基地。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还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年产能4.5万台的宏伟目标,较当前产能暴增8倍!

这种激进的扩张计划,究竟是基于对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还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炒作?如果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或者行业竞争加剧,那么节卡股份的大规模扩张,很可能将演变成一场豪赌,甚至最终沦为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

价格战泥潭: 毛利率下滑,创新何以为继?

协作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已经不可避免。招股书显示,节卡股份的核心产品Zu系列和Pro系列,在过去三年里单价分别下跌了9%和8%,毛利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价格战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如果节卡股份不能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那么毛利率的持续下滑,将严重削弱其创新能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市场份额迷雾: 独占鳌头?别把“饼”画太大!

节卡股份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产能4.5万台,这是否意味着公司有信心占据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总销量仅为5.7万台。如果节卡股份按计划满产,将占据全球近8%的市场份额。

然而,目前协作机器人市场高度集中,CR5(行业前五名)企业已经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在越疆、遨博等行业巨头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节卡股份想要独占鳌头,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产能扩张过度,而市场份额无法同步增长,那么节卡股份很可能将面临产能过剩、价格崩盘的风险。

内控失控: 节卡股份的财务“罗生门”

诉讼缠身: 资金链告急,风险几何?

一家急于上市融资的企业,本应展现出稳健的经营状况和良好的财务状况。然而,节卡股份却官司缠身,自身难保。因与红太阳的诉讼,公司银行账户曾被冻结1427万元,现金流一度告急。对于一家资金链本就紧张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诉讼不仅会冻结资金,还会分散管理层的精力,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如果未来节卡股份再次卷入类似的法律纠纷,其经营状况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违规转贷疑云: 财务造假?监管的眼睛是雪亮的!

更加令人质疑的是,节卡股份在2020年曾通过关联方“转贷”2933万元。这种操作涉嫌套取银行贷款,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公司在招股书中对此事进行了披露,但其背后的动机和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仍然值得深入调查。

财务造假是资本市场的毒瘤。如果监管部门发现节卡股份存在财务造假行为,那么其上市之路将戛然而止,公司也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理财“上瘾”: “缺钱”人设? 资金运作逻辑混乱!

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节卡股份一方面哭穷,声称需要通过上市来补充资金;另一方面却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2021年,公司豪掷10亿元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同年却又大举短期借款。这种资金运作逻辑令人匪夷所思。

究竟是真缺钱,还是假缺钱?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不是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中,是否合理?这种资金运作方式,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拷问“硬科技”底色: 内控漏洞频发,科创板的脸往哪儿搁?

科创板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支持那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硬科技”企业。然而,节卡股份内控漏洞频发,财务状况疑点重重,与其“硬科技”的定位格格不入。如果允许这样的企业登陆科创板,那么科创板的公信力将受到质疑。

监管部门应该严格审查节卡股份的财务状况和内控机制,确保其符合科创板的上市标准。如果发现其存在重大问题,就应该坚决否决其上市申请,维护科创板的健康发展。

股权激励的“韭菜局”:管理层盛宴,谁来保护中小投资者?

天价股权激励: 慷他人之慨,利益输送的闹剧?

节卡股份在上市前夕,突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总价值高达1.77亿元的股份支付。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内,公司每年需要计提3544万元的股份支付费用,这无疑将直接吞噬公司的利润。

这种“上市前发红包”的行为,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管理层获得了巨额的股权激励,而这些激励最终却要由全体股东来承担。这难道不是一场慷他人之慨的闹剧吗?

实控人控制权危机: 谁是真正的“主人”?

招股书显示,节卡股份的实际控制人李明洋直接持股比例仅为5.98%。这意味着,在公司上市后,李明洋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被稀释,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也将面临挑战。一旦有恶意收购者出现,李明洋很可能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

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过低,容易引发公司治理风险。如果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更,那么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将难以得到保障。

资本围猎风险: 小散户的血汗钱,经得起几轮收割?

在资本市场上,股权分散的公司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如果节卡股份的控制权旁落,那么新的控制者很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例如,通过高价增发、关联交易等手段,将公司的资产转移到自己的口袋里。

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投资节卡股份,不仅要承担公司经营风险,还要面临被资本“收割”的风险。在投资之前,一定要仔细评估,谨慎决策。

技术依赖与“贴牌”嫌疑: 节卡股份的科创“成色”几何?

傍高校“大腿”: 自主研发能力几何?

节卡股份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建了联合研究中心,节卡股份还受让了上海交大的多项专利。此外,上海交大的10名教职工还通过交睿持有节卡股份10.53%的股份。

这种与高校的合作,固然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但同时也让人怀疑节卡股份的自主研发能力。如果过度依赖高校的技术支持,那么节卡股份还能否独立进行技术创新?

发明专利“注水”: 数量≠质量, 核心竞争力在哪儿?

招股书显示,节卡股份拥有39项发明专利。然而,其中只有31项专利被用于主营业务,而且这些专利大多是基础技术。这让人怀疑节卡股份的专利是否存在“注水”现象。

专利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技术实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专利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如果节卡股份的专利含金量不足,那么其核心竞争力将受到质疑。

灵魂拷问: 离开高校,节卡股份还能走多远?

如果有一天,节卡股份失去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支持,那么它还能否继续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如果离开了高校的“输血”,节卡股份还能走多远?

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仔细评估节卡股份的科创“成色”,判断其是否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节卡股份仅仅是一家依靠高校“贴牌”的企业,那么其投资价值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