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多领域协同发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重点任务。报告不仅强调了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还提出了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以及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具体措施。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正加速迈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就此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入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政策解读:荒漠变绿电高地,碳交易助力绿色收益
施懿宸在解读政策落地路径时,结合地方实践指出,新疆、内蒙古等荒漠地区拥有充足的日照和稀少的人口,非常适合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和绿氢制备。通过将这些地区的清洁能源输送到沿海省份,既能解决绿电消纳问题,又能为原本经济价值较低的土地带来持续收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对于碳市场建设,施懿宸认为,碳交易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市场机制提高绿色收益,增加棕色成本。“如果企业发现节能减排能够直接转化为碳资产收益,而高耗能项目面临更严苛的排放成本,市场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她强调。
西北荒漠的能源新机遇:光伏制氢,跨区域供给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提到,我国强化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同时,积极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40%,并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也更加活跃。
施懿宸认为,我国在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及“沙戈荒”治理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地方实际资源的结合。通过国土规划与清洁能源转型,有望打破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特别是缩小西北地区与沿海省份的经济差距。依托“3060”双碳目标框架,重点聚焦能源领域转型,充分利用新疆、内蒙古等荒漠地带日照资源充沛、土地开发成本低的天然优势,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产业。
碳市场新动态:成交额创新高,绿色资产迎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达1.89亿吨,成交额为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的年度成交额新高。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为6.3亿吨,累计成交额为430.33亿元。
施懿宸表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关键抓手,其目的是提高绿色资产的收益,同时增加棕色资产的成本。“如果企业发现节能减排能直接转化为碳资产收益,而高耗能项目面临更严苛的排放成本,市场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这种将国土空间特征与“双碳战略”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既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又为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将自然资源禀赋转化为绿色竞争优势的典型实践。
绿色转型主战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四大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
实际上,我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已经凭借全链条创新优势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领先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迭代迅速,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光伏制造业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杆;锂电池产业构建起从资源开发到循环利用的完整生态,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深化,中国正从新能源制造中心加速向全球绿色技术策源地跃升,为全球能源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施懿宸表示,在“3060”双碳目标框架下,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四大领域是绿色转型的主战场。
绿色建筑:产业升级与增长新动力
在四大领域中,绿色建筑因排放量较高而成为重点突破领域。用绿色建材替代传统建材,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更创造出了新的增长点,例如低碳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企业绿色转型策略:分阶段,由易到难
企业转型需要从“简单到困难、既有到未来”分阶段推进:首先从现有产品和业务出发,优先将绿色低碳技术嵌入现有生产环节(如改造既有建材生产工艺),快速实现收益;再逐步延伸至需要更大投入的未来产品研发(如开发零碳建筑技术)。
“这一过程强调通过逐步升级既有业务、开拓新需求,推动产业链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目标的平衡。”施懿宸说。
绿色消费普及:降低溢价,多方协同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此,施懿宸认为,降低绿色溢价是实现绿色消费普及的关键挑战。当前再生材料成本高企,厂商转嫁成本导致消费者承担额外绿色溢价,而愿意支付溢价的群体规模有限,进一步推高成本。解决路径需要多维度协同,例如在技术层面,需要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绿色产品成本,但这需要政府资金支持与耐心资本支撑,以对冲技术失败风险。
零碳园区建设:多领域协同,系统集成是核心
在加快“双碳”战略推进的具体实施计划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施懿宸建议,政策层面可以采取分阶段政策规划,逐年设定不可降解材料使用削减目标,通过“约束生产端+激励消费端”逐步引导市场转型。同时,需要强化平台协作机制,联合电商、生活服务等平台嵌入绿色消费引导,但需要克服消费者认知不足的瓶颈——多数人仍将绿色消费视为“富人专属”。此外,绿色标准与标识认证体系亟待完善,明确产品环保属性以避免“漂绿”乱象,重建消费者信任。事实上,零碳园区并非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通过“数据驱动+系统集成”打破行业壁垒,将分散的绿色技术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可联动的闭环体系,最终达成多领域协同减碳目标。
零碳园区具体实施:四大领域协同减碳
施懿宸建议,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的构建需要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为核心抓手,形成系统性集成方案。具体路径包括:园区能源结构全面转向非化石能源,交通体系采用绿色低碳方式,工业生产工艺实施低碳技术升级,建筑厂房推行节能设计与材料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