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涌动下的港股众生相:一场并非普惠的盛宴
3月13日,港股市场迎来北水高达54.66亿港元的净买入,表面上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然而,仔细分析这股资金的流向,却发现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这并非一场普惠的盛宴,而是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甚至可以说,某些个股的崛起,正是建立在另一些个股的“失血”之上。
权重股的虹吸效应:谁在为繁荣买单?
从数据来看,中国移动(00941)、小鹏汽车-W(09868)和阿里巴巴-W(09988)成为北水最为青睐的标的。中国移动作为传统电信巨头,受益于市场对其削减资本开支、增加派息的预期,以及对6G研发的关注。然而,这种“老树发新芽”的故事,真的是创新驱动的结果吗?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性策略,是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资金寻求避险的一种表现。牺牲了长期增长潜力,换取短期收益,对于整个科技板块来说,未必是好事。
小鹏汽车的崛起,则更像是一场营销的胜利。交银国际的报告将其销量增长归功于新款G6和G9的发布,以及所谓的“智驾普及”。但我不禁要问,真正的“智驾”普及了吗?有多少消费者是因为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而购买小鹏汽车?更多的人,恐怕还是被其“新势力第一”的光环所吸引,被其在营销上的大手笔所迷惑。这种建立在营销之上的繁荣,又能持续多久?
阿里巴巴的故事,则更具迷惑性。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的合作,被华鑫证券解读为“开源模型已进入商业价值释放期”。但开源模型的商业化,真的如此乐观吗?且不说开源模型的安全性问题,单就其商业模式而言,就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巨头,在开源领域的探索,更多的是一种战略布局,而非真正的商业变现。
被遗忘的角落:谁在默默承受?
与上述个股的光鲜亮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恒生中国企业(02828)、腾讯(00700)和中芯国际(00981)却遭遇了北水的净卖出。腾讯作为港股市场的权重股,其表现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的走向。而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企业,其发展也备受关注。然而,这两家公司的“失血”,却反映了北水对于市场风险的担忧,以及对于科技股未来发展前景的疑虑。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被抛售,背后恐怕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或许反映了北水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以及对于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盈利能力的质疑。要知道,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包含了大量传统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
“聪明钱”的真实意图:一场精致的利己主义?
北水一直被认为是“聪明钱”,其投资动向往往被视为市场风向标。然而,透过这次的资金流向,我看到的却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北水看似在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其投资的重点,却往往集中在那些短期内能够带来收益的个股上,而对于那些真正需要长期投入、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却显得不够耐心。
这并非说北水不应该追求收益,而是说,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水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应该更加关注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不是仅仅追逐短期的利益。如果所有的资金都只想着“快进快出”,那么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又将由谁来推动?
“硬科技”泡沫:越疆人形机器人的幻象?
越疆(02432)作为一家机器人企业,也受到了北水的追捧。其发布的“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被市场寄予厚望。然而,人形机器人真的有那么美好吗?在我看来,人形机器人目前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其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前景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越疆的人形机器人,真的能够胜任复杂的操作泛化任务吗?它真的能够在国内一线车厂、电子制造厂、咖啡奶茶店得到广泛应用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而从目前来看,越疆的人形机器人,更多的是一种概念炒作,一种吸引眼球的手段。
如果说,越疆的机器人产品只是在特定领域应用,那么其所受到的关注可能不会如此之高。但人形机器人不同,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想象空间,被认为是未来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是这种想象空间,导致了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过度炒作,也使得越疆的股价被推到了一个不合理的高度。
总而言之,北水涌动下的港股市场,并非一片歌舞升平。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选择性投资、权重股虹吸效应、以及“硬科技”泡沫等诸多问题。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才能在市场中获得真正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