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卡股份闖關科創板:機器人光環下的重重迷霧
一家名為「節卡股份」的公司,準備在科創板上市了。 聽起來很厲害,對吧? 機器人概念,還是時下最火的「協作機器人」。 但等等,事情好像沒有那麼簡單。 兩年多的排隊時間,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略顯漫長。 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玄機?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家公司,看看它到底成色如何。
從名字說起:協作機器人的真面目?
節卡股份號稱是做「協作機器人」的,招股書上還煞有介事地放了幾張圖片,展示他們的產品。 大概就是一個機械手臂連著一個控制櫃。
問題來了,這玩意兒看起來和傳統的工業機器人有啥區別? 難道僅僅是因為名字裡多了「協作」兩個字? 協作機器人,顧名思義,應該是能和人類「協作」的機器人。 但從節卡股份的產品來看,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能體現出這種「協作」能力。 這不禁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在蹭熱點,把自己的產品包裝成更具吸引力的「協作機器人」?
銷售模式的詭譎:直銷下滑,經銷商撐場?
節卡股份的銷售模式分為三種:直銷、經銷和貿易商。 直銷很好理解,就是直接賣給終端客戶。 但經銷和貿易商就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經銷商是買斷式銷售,一部分進行簡單的集成,一部分直接對外銷售。 貿易商則更簡單粗暴,直接買產品,然後轉手賣出去。 這種模式,怎麼看都像是傳統的渠道代理模式,和「協作機器人」的高科技形象有些不符。
更令人疑惑的是,從銷售數據來看,節卡股份的直銷占比雖然最高,但最新的報告期內,直銷收入卻出現了下滑。 反而是經銷商和貿易商的收入在快速增長。 這意味著什麼? 難道節卡股份的產品,主要靠經銷商和貿易商來推銷? 這些經銷商和貿易商,真的了解協作機器人的技術特性和應用場景嗎? 他們會不會為了追求利潤,而忽視了產品的質量和服務? 這一切,都讓人對節卡股份的銷售模式產生了疑問。
營收結構大轉彎:自動化產線的曇花一現
如果仔細研究節卡股份的收入構成,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一直是機器人整機產品。 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上升,從報告期初的70%多,一路飆升到90%以上。 而自動化產線的收入,則像斷崖式下跌,直接暴跌了98%以上!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難道節卡股份突然轉型,放棄了自動化產線業務,專注於機器人整機? 但從招股書的描述來看,他們仍然在做自動化產線的集成業務。 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尤其是在2024年,節卡股份的整體營收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下,這種營收結構的變化,就更值得關注了。
帳面數字的羅生門:新鄉化纖疑雲
節卡股份的客戶集中度並不高,前五大客戶覆蓋了各個領域。 但有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2022年和2023年的第一大客戶——新鄉化纖,竟然在最新的報告期內,從前五大客戶名單中消失了!
新鄉化纖是誰? 他們和節卡股份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會突然消失? 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遍了節卡股份的問詢函,終於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原來,節卡股份的自動化產線收入,主要來自於新鄉化纖的產線建設項目。 項目完成了,業務結束了,自然就沒有了銷售收入。 這樣解釋,似乎合情合理。 但仔細一想,又覺得有些不對勁。 項目完成了,收入就應該全部確認才對。 為什麼在不同的文件中,關於新鄉化纖的收入數據,卻存在著一些微妙的差異? 這些差異,雖然金額不大,但卻讓人對節卡股份的財務數據產生了懷疑。
業績解讀:成長背後的隱憂
節卡股份的營收在逐步增長,這似乎是一個好消息。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的利潤,就會發現一些問題。 2023年,他們的利潤出現了較大的波動。 節卡股份對此的解釋是,這主要是因為股份支付的影響。 股份支付,簡單來說,就是公司給員工發股票,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公司賣命。 但這種激勵方式,也會在短期內影響公司的利潤。 畢竟,股票也是要花錢的嘛。
問題是,股份支付真的能解釋所有的利潤波動嗎? 節卡股份的營收增長,是否真的健康? 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究。
新鄉化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前文提到,節卡股份曾經的第一大客戶——新鄉化纖,在最新的報告期內消失了。 這背後的原因,是新鄉化纖的產線建設項目完成了。 節卡股份的收入確認方式是「驗收確認」,也就是說,只有在客戶驗收合格後,才能確認收入。 這聽起來很合理,也很符合常識。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軸拉長,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節卡股份成立之初,主要做的就是自動化產線業務。 而新鄉化纖的產線建設項目,幾乎貫穿了節卡股份的整個報告期。 換句話說,新鄉化纖的項目,是節卡股份早期的主要收入來源。 可以說,節卡股份是靠著新鄉化纖這個大客戶,才得以生存和發展。 但現在,新鄉化纖的項目結束了,節卡股份也失去了這個重要的收入來源。 這是否意味著,節卡股份的成長,過於依賴單一客戶? 他們是否具備持續獲取新客戶的能力?
收入確認的迷霧:數據打架,邏輯矛盾
在招股說明書中,節卡股份聲稱,他們的收入確認方式是統一的,不存在對同一客戶採用多種確認方式的情況。 但我在研究數據時,卻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例如,在反饋回復中,節卡股份披露,2023年通過驗收方式確認的對新鄉化纖收入為5904.26萬元。 但在招股說明書的前五大客戶披露部分,顯示對新鄉化纖的收入卻是5906.60萬元。 雖然金額差異不大,只有幾萬元,但這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 畢竟,節卡股份聲稱他們的收入確認方式是統一的,而且新鄉化纖的項目也應該不存在採用多種確認方式的情況。 那麼,這幾萬元的差異,從何而來?
更令人疑惑的是,類似的數據差異,也出現在了其他客戶的收入確認上,例如中國中車等。 這些差異,或許是無心之失,但它們卻指向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節卡股份的財務數據,是否真的可靠? 他們的收入確認方式,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的那樣規範? 這些問題,需要節卡股份給出更合理的解釋。
銷售模式再探:渠道的真實面貌
前文提到,節卡股份的銷售模式分為直銷、經銷和貿易商三類。 直銷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論,但經銷和貿易商這兩種模式,卻隱藏著更多的秘密。 節卡股份的業績,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穩中有升」嗎? 還是說,這一切都只是一個假象,一個靠經銷商和貿易商堆砌起來的泡沫?
經銷商的困境:高庫存,低銷售,誰在買單?
從問詢函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組數據:經銷商和貿易商採購的產品,約有55%會形成當期末的庫存。 而且,對外銷售的週期還在持續上升。 更令人震驚的是,2022年末的庫存,期後銷售比例僅為22.85%!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經銷商和貿易商花了大量的錢,從節卡股份買了產品,但卻有超過一半的產品賣不出去,只能堆在倉庫裡。 而且,這些賣不出去的產品,還在不斷積壓,越來越多。 更可怕的是,即使是已經賣出去的產品,銷售週期也在不斷拉長。 這說明什麼? 說明節卡股份的產品,在市場上並不受歡迎。 至少,在經銷商和貿易商的渠道中,是這樣的。
那麼,這些賣不出去的產品,最終會怎麼樣呢? 當然是變成呆滯庫存,最終報廢。 而這些損失,最終又會由誰來承擔呢? 當然是經銷商和貿易商。 節卡股份呢? 他們早就把產品賣出去了,錢也賺到手了,才不管經銷商和貿易商的死活。
“穩中有升”的假象:泡沫還是真實的增長?
如果我們只看節卡股份的營收數據,會覺得這是一家很有潛力的公司,業績在不斷增長,前景一片光明。 但如果我們深入了解他們的銷售模式,就會發現,他們的業績增長,很可能只是一個假象,一個靠經銷商和貿易商堆砌起來的泡沫。 節卡股份把產品賣給經銷商和貿易商,就完成了銷售收入的確認。 但這些產品,最終能否順利賣給終端客戶,節卡股份卻並不關心。 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營收數據是否好看,是否能順利上市圈錢。 至於經銷商和貿易商的死活,他們才懶得管。
這種靠渠道堆砌起來的業績,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一旦渠道崩盤,節卡股份的業績也會隨之崩塌。 到那時,投資者才會發現,自己買的不是一家有潛力的公司,而是一個巨大的泡沫。